摘要:高考语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修养的考查力度,而且越来越注重和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语文教学往实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考的命题变化,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研究 教学策略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力求从改革考试入手来引导语文教学。所以,研究今年的高考变化,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能够从中找到教育改革的蛛丝马迹。
一、加大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
随着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逐渐增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做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对外影响、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国人重塑自我,形成中国特色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一点在今年的文言文考题中多有体现,主要是词义辨析和断句。在词义的考查中,更侧重对古代文化范围内的知识积累考查,比如,登进士第,第就是级,所以又叫状元及第,如果不理解这个知识点,就易出错;再如,兵部,“六部”之一。宋代设立了“礼”“户”“吏”“兵”“刑”“工”六大机构来分管国家事务,兵部是其中重要的职能部门。再如,庙号是皇帝死后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是被供奉在太庙中的,不在死后是没有的。这些知识都属于古代文化,如果不是对这些常规古代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就很容易搞不清,最终导致丢分。
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还体现在文言文、诗词考查的难度提升上。首先是文言文断句,不仅考查文言文语感,也需要有古代文化做依托,需要学生在大概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来判断句意,从而做出合理的句读。断句能力高低,是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考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高下立见。其次是诗歌鉴赏,今年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难度相当大,可以说学生即使在考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有可能有无处下笔的感觉。而这么高的难度其实并不来自作品本身,而是来自设题方式和角度,考法的灵活性使套路式的答题策略遇到了障碍,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再次是名句默写的难度增加。与以往单纯给出上下句进行默写不同,此次试卷中的名句默写要求学生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补写句子,这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古诗文文本内涵准确理解,才能在分析题干后精准定位。这就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的事了,是从识记提升到了理解和运用的高度。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加宽广一些,教师应该吃透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个字词,还要包括这每个字词背后所涉及的知识。建议教师给同学们多读一些古人评注的典籍,其中的知识量非常丰富,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能够让学生懂得其所以然。
二、关注现实世界
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塑,另一方面是对当下生活的关注。社会风气越来越踏实求真的背景下,教育理所应当地要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在考试素材的选择上,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时值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对于这个热点,试题毫不躲避,并不故意和考试的准备者较劲躲迷藏,而是从引导与教育的实际出发,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应当注意的纪念。与此相关地,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学生要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写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这也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现实呼应。此外,一卷中的“保护水资源”也在引导学生睁开眼睛放开眼界去关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
试卷不仅有事关世界和人类的宏大主题,还有身边事。如贴近考生生活的“电商网购”。在阅读方面,试题设计也积极反映时代要求,除了考查学生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本、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精读能力外,也增加了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查。在表达方面,有对传统的对词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篇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这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信息化时代每个现代人都要正确掌握的方法和技能。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使用教材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关注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升品味,要勇于担当学生精神的导师,不仅教他们知识,还要尝试着用思想去影响他们,引导他们对于历史做出判断和评价,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做出有理有据的辩论。在教材选择上,应该适当增添,删选合适的引入课堂里来。
三、重视实用技能
无论是阅读的技能还是写作的技能,今年的高考语文就是体现了一个实用性,让学生掌握在生活学习中能够具体发挥作用的技能。成语题延续了去年的模式——把三个语义相近的成语填入恰当的位置,让学生在语句的实际运用中去体会各成语间的区别和联系。在选考内容中,依然是“小说+传记”的格局,文学类阅读选择的是李德霞的小说《马兰花》,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是《朱东润自传》。小说试题的难度适中,能否抓住小说中的物象与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凸显主旨和小说的艺术手法的关系是答题的关键,而小说考查范围的可预见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降低小说答题难度的法宝,掌握得好的考生其实是极有可能在本题拿到不低于甚至高于传记题的分数的。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基本难度与之前相当,学生只要不脱离文本,善于筛选信息,提炼观点,结合文本分小论点作答,应该不会出现太大失误。
今年的作文让很多人都感觉意外,,但想想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在备考期间,笔者曾经让学生注意实用文本的写作。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现实意义,尽管传统的纸质书信即将成为历史,但书信体有它本身的优势,在情感倾诉中,没有哪一种文体比书信更让人放松地交谈。今年的作文还不仅仅是材料作文那么简单,它应该是注重实用的信号,是对新的“八股文”的自觉矫正。今年的作文题应该说要写得符合材料、不偏题并不是太难。不过,要写出深度、新意还是不太容易的。书信体是形式,关键还在于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从小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亲情,从老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责任意识,还可以从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角度去立意;而从警察的角度则应该强调树立榜样的意义。尽管材料还是多角度立意,努力让学生都有话说,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个作文的积极意义更在于实用文体的回归上。
作文教学也应该回归,不能再把猜题练习模式做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归根到底,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包括书写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组织段落能力了,如果一味地以是否扣题为标准,显然有些教条和没有实际意义,毕竟生活中很难碰到这种攥着拳头让你猜立意的情况,写作者都会明确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写作。
参考文献:
薛杰.浅谈语文复习阶段的备课[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