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迈进书海,博览群书,拓宽阅读视野,在鉴赏、比较中丰富阅读内涵。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盲目阅读,可能就会事倍功半。那么,怎样设计比较阅读学习呢?
一、依据课文文体,设计比较阅读教学
语文课文相当于数理化上的“例题”,承载着语文知识技能。比较阅读内容必须服从课文的指导,要有“课文”放矢,有“课文”可依,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无意义、无目标地为比较而比较的阅读。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童话等,有些课文体裁有交叉。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了文体,但不同的文体毕竟在内容、主题、构思、写法和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所以学完一篇课文,选择一些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对于强化这类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很有好处。
比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我让学生搜集阅读鲁迅《呐喊》集中的文章,在比较中体会鲁迅先生的文风特点。这样由教师依据课文体裁设计比较阅读教学,到向学生推荐,再到学生自己寻找收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自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课外比较阅读,重视积累,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二、依据课文主题,设计比较阅读教学
依据课文相同的主题选择比较阅读内容,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同一类主题的文章在选材、写法等方面的区别理解。课文表现的主题虽然相同,但在选材、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却千差万别。要对这一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而不至于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就要对这类文章进行一系列阅读。
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后,我推荐学生比较阅读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美国作家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三篇文章都各自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老师的形象,三位老师都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篇文章都用具体的事例回忆表达作者深切怀念老师的这一主题,但鲁迅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文章的主题除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更深刻、更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赤诚爱国之情。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和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只有一条线索。在表现手法上,《我的国文老师》不惜笔墨地从不同的角度塑造徐老师的形象,通过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浓墨渲染,使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老师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好的老师》笔墨较少,仅仅抓住老师在课上的语言行为刻画老师的形象。
三、依据课文写法,设计比较阅读教学
学习文章相似的写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强化对某种写法的掌握,教师要吃透教材,并花大量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从而筛选过滤。要根据需要选择具有类似写法的文章比较阅读,让学生从比较阅读中寻找总结写作规律,明确写作方法,允许学生模仿,让经典成为写作模式范例。实际上是在暗示学生在比较中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攀,使自己的写作有个高起点,这本身就是举一反三,缩短学生摸索的过程。
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后,八年级学生对明写紫藤萝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的“托物喻理”的写法很难理解,更难把握“物”与“理”之间的联系。我选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和杨朔的《荔枝蜜》,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悟出:人也和桃花心木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形成独立自主、不会依赖的心理。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的深刻含义。既悟出“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深刻含义,明白作者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物中的“托物喻理”“借物喻人”的手法,再强化比较几篇,这样学生就明白写“托物喻理”类文章的关键是选准“物”,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
四、依据课文作者,设计比较阅读教学
课文学完以后,可根据文章的作者,推荐给学生作者另外的文章,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方法首先是以“点”带“面”。如在学完《智取生辰纲》后,学生意犹未尽,他们爱屋及乌,对施耐庵及《水浒》肯定很感兴趣,这样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向学生推荐《水浒》,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走进施耐庵,进一步走进引人入胜的“水浒”世界。二是以“人”带“人”,以作家带作家,以主人公带主人公。例如《金色花》是泰戈尔的小诗,学了这首小诗,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比较阅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柳月集》。这样,由一位作家而引出一系列作品,引发对这个作家作品的阅读热。又如学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狼》后,我小结说:本文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借助于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夫的勇敢、聪明、睿智的形象。其中还有两则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狼“上吊”,另一则写狼变成“气球”。学生可以找来比较阅读,比较三则故事中刻画的狼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则写得更好?为什么?这样由作品的主人公“狼”引发对《聊斋志异》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言文底蕴。三是举“一”反“三”。有些课文的特点特别引人注目,就可以推荐学生选取相类似的篇目看,起到“读一篇,带多篇”的作用。如学了《桃花源记》后,学生对陶渊明的文章似淡似浓特点颇感兴趣,我就不失时机地推荐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诗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了解陶渊明诗文平淡与爽朗的风格及语言质朴自然又极精练的特点。
此外,还可依据课文语言、课文人物、文章的节选等设计比较阅读教学。在当前各种课外读物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学生厌烦课本而非常热衷于舶来的动漫读物、“快餐”读物的情况下,教师的推荐显得尤为重要。依据课文推荐比较阅读,既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强化阅读积累,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