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时代中,小学教育理念的改革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是针对小学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探究引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教学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7-02
如今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目前初中高等院校在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积极的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和相关教育精神,对目前的教育理念正在进行调整,其中小学教学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而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脚步也正在进行着。
把探究性学习引入数学教学中,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诱发学生想探究、乐探究、能探究、会探究,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利用好奇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往往是人们进行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由于心理的感应会形成各种兴趣,进而喜欢并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先天就具有好奇性,具有未知领域的探究性,设障置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如在课堂上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开始请几位同学随意报一个多位数,教师说出它是否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说出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教师可以随口说出几个是3的倍数的数。如学生说234是3的倍数,教师要马上说:“243、324、342、423、432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顺势问道:“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的奥秘吗?”只要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被激发后,探究的兴趣也随之越浓。从而引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设疑开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诱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科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决不是放任自流,它要求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溶入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圆的认识》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推理,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只是给予恰当的引导。学生同桌互相利用图钉和线画出圆后,教师以采访的形式问学生是怎样画圆的。学生在叙述画圆的过程后动手剪下自己所画的圆,互相展示,互相观察。根据学生画下的圆有大有小的情况,教师要马上设问,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为帮助学生认识半径,让学生通过对折圆问学生你发现什么?整节课要巧妙设计,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导航之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识。
三、讨论合作,激发学生能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自己参与探索的空间,以小组自学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发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如《圆的认识》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我让学生在16秒内看谁画的半径多,小组比赛后得出圆上的半径是无数条,学生任意画多条直径,动手用尺子量半径、直径的长度并填表记录,小组交流,讨论半径长度有什么规律,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画、动手量,从收集的数据,,发现规律,归纳出结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有机会组成探究团体。学生个体先想一想,再小组议一议,最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讲一讲,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学习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逐渐得到培养。
四、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会探究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某班有学生63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解题时,教师提问: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中的数量关系?有的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有的说男生比女生少;有的说女生比男生多;还有的说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班人数的、;还有的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 :5等。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看谁的解法多?此时自然会有多种解答方法从学生的笔下流涌出来。这样通过发散型问题的探求,无疑有效地帮助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自主求学意识、建立团队合作精神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国家政策一直在鼓励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也在实际中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海洋的秘密,一直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