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寻找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会计概念的途径,促使学生尽快步入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会计 概念 教学 助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7-01
一、会计概念的引入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
二、相关外围知识的补充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也是人类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因此,人类的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原始社会“结绳记事”的会计萌芽阶段发展到现代的复式记账,从生产的附带部分发展为独立的职能,从“会计”命名和会计机构出现,发展到完整的科学体系,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会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人类会计方法的演进,经历了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转化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朝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方向不断地演进发展,有了一系列按照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企业会计制度。
(3)会计的功能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扩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现代会计管理科学进一步得到推广,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对会计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2.会计学的两大分支
现代会计有两大分支,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会会计是以传统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要内容,向外界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报表。它具有事后核算、对外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和遵循一定的格式要求的特点。管理会计主要向管理者提供有特殊用途的信息,它具有事前预测、注重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且无一定的格式要求的特点。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关系: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要发挥的作用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专业术语知识的补充
1.会计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指不同会计计量标准所运用的各种量度单位。它也是会计计量对象可计量性的特征之一,是会计计量运用不同计量标准实施会计计量的前提条件。 会计计量单位包括货币量计量单位和非货币量计量单位。非货币量计量单位主要有各种实物量单位和各种劳动量单位。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可供选择的计量尺度有货币、实物和时间等,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最适合充当统一的计量尺度。会计在选择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的同时,要以实物量度和时间量度等作为辅助的计量尺度。
2.会计方法
(1)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使其他各种方法的基础。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经济信息。将经济信息依照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汇总、加工处理,就会成为会计信息。这个信息转换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它又包括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
(2)会计分析。会计分析是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资料,结合其他有关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分析研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选定项目,明确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抓住关键,提出结论。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因素对比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3)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核算及会计分析所提供的资料,以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或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及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正确。可通过核对、审阅、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
3.会计主体
进行会计核算,首先要明确其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漫无边际的。一般地,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等都是会计主体。甚至只要有必要,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典型的会计主体是经营性企业。
4.会计对象
一般来说,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通过上述内容的补充讲解,学生对会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会计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这样学生对后续的会计专业知识接受程度相对好了很多,也为老师的进一步讲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受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