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要求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竞争之外,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协作精神己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的一项必备素质。本文在分析协作学习的开展现状基础上,以相关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知识为理论指导,系统地设计了信息技术课开展协作学习教学活动的实施流程,希望对中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和老师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 协作学习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2-02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步骤,结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在信息技术课开展协作学习主要包含以下3个阶段,细分为以下步骤:
一、课前准备阶段
1.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
想要开展协作学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协作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需要通过学生间讨论、协作才能达到学习效果,如果单独思考就能理解就不适合;而且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能很轻松地完成,就达不到协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协作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从而明确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这里要注意层次性,即每个程度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要保证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学任务最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为这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注意教学任务的设计要难度合理,任务量适中。
2.组建协作小组,协商分组
在协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虚心向其他组员学习长处,更要去刺激其他组员参与小组的活动中,共同分析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互补的分组方法更利于协作学习效果的提高[1]。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协作学习的分组应首先遵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协作小组在分组时为保证公平性,每组的知识水平应是均衡的,即组间同质。男女在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其心理、生理与智力、情感发展水平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2],,所以性别比例应该是均等的;特长爱好的不同有利于发挥小组的角色分工,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并获得其他人的赞赏,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提升了自信心,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而其他同学通过交流协作在某一方面也会有所收获,组内的异质有利于成员间的取长补短,互相强化,提高彼此。
二、课堂实施阶段
1.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探究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尽可能地搭设“脚手架”,强调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以此来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3]。因此,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对信息进行自加工建构出来的。
创设学习情境首先应与学习内容主题息息相关,而且情境的展现尽量真实,贴近生活实际需要,这样学生在学习意义上认同,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协作学习
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需要教师能够提供尽量充足的、与实际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如果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协作学习,这里就需要教师悉心的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或者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取有意义的信息,从多个角度得去思考问题,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协作来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3.组织学生深入探究,适时指导和监督
教师在划分完小组、布置完小组任务之后,应积极地引导学生除了进行组内的交流讨论外,还应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可能因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这里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清晰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便他人借鉴或质疑其主张。为了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每个小组成员应持“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
教师要对小组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教师通过组长对小组的活动开展状况进行监督,组长对组员的个体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同时组员也对组长的各方面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组员间也存在着友善的监督,组员严格的自我监督,当然,所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公正性等方面进行监督
三、评价总结阶段
1.学生展示作品,参与评价
作品的展示是以协作小组为单位,小组可以通过书面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来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每个成员在各个方面做出贡献的情况;通过PPT或者网页的形式辅助其作品的展示。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并不是小组派出一个人来汇报就可以的,其他人都应该参与其中,回答老师或者其他小组提出的一些疑问,对某些问题进行补充说明等。
在以往评价过程中,我们常常只注重结果性的评价,即单一地根据教师对成果展示的效果一锤子定音,往往忽视了学生动态变化的学习过程评价,忽略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进步情况。评价的重点放在计划的执行、学习态度、协作行为以及方法的变化上。因此,我们应该采用更为科学和客观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限于小组展示成果的评价,更重视小组活动过程性的评价,评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还有一类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
2.总结、拓展、反馈
教师最后面对学生的总结一定要解决小组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不是直接的将标准答案教给学生,而应该是提高和升华知识的理解,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启发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与此同时,教师也整体的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师日后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任务的设计奠定基础,通过教师的反思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为了今后协作学习的合理顺利的开展,以便探究信息技术课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最后还要对信息技术课协作学习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
参考文献:
[1] 谈笑.浅谈自主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2] 赵春芝.谈信息技术学科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分组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09(4).
[3] 戴祯杰,周敦.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