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从高校课堂现状看理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

2015-10-15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摘要】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明显出现师生衔接不力、教学乏味等现象,基于笔者对国外教学实践认知,揆诸现今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与教学创新以及合理的课程评估体系三个角度改善上述现象,个中不足,请教于方家。 
  【关键词】高校 理论课程 师生互动 学生为主 教师修养 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4-02 
  安静的课堂,教师独自一人在讲台授课。作为受听人群的部分学生则专注于自己的“私事”。看手机、看小说、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睡觉,课堂俨然成为一个舞台,独舞的只有教师一人。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大学教学中屡屡出现,特别是在艺术理论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老师,是学生,还是两者都有。如何让大学课堂不再“安静”,如何在师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教学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师生互动教学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方式,而是自古有之。孔子与其弟子的对答及辩论,都可以看作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典范。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想的碰撞,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观点、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析从而学到新知识技能,因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国外教学的运用远胜于国内。以笔者曾就读的美国萨凡娜艺术学院为例,课程往往在轻松的气氛下开始,教师对当前热门时讯做出一些评论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独阐述理论的时间只占每课时的一小半左右,在举例论证的同时开始提问,并鼓励每一位学生参加到辩论中来。学生提问的数量、质量,以及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都将和最终成绩紧密相连,因此课堂上往往出现学生争先提问、阐述甚至辩论的激烈场景,这与国内大多数“安静”的课堂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互动教学在国内与国外的课堂上呈现出如此鲜明的对比呢?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教学主体的确立 
  中国大学生皆为十年寒窗,千军万马,一路过关斩将冲出来的。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听课”的习惯。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特别是高考前的填鸭式的“恶补教学”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是一种致命的摧残,造成的恶果是进入较为宽松的大学学习后,既缺乏自身学习的动力,也没有同学之间竞争的压力,很多学生从而迷失了方向,无法从之前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60分安全”更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而安静的教学课堂俨然成为一种常态。 
  笔者曾邀请中国学生展开座谈,讨论关于课堂发言的问题,学生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生认为课堂发言可有可无,对成绩没有直接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第二类学生认为发言是优秀学生的“专利”,自己主动发言如果不能较好地阐述问题,反而会遭到同学的耻笑;最后一类学生认为教学历来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自身没有要发言讨论的意识,这类学生的观点也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类。 
  在国外,“入学容易毕业难”是学生深谙的原则。长期养成的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习惯潜移默化渗透进他们的学习中,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尽情发挥想象,不断提问不断解决,授课过程演绎为学生和教师激烈互动的光彩舞台。课堂下知识面的扩充,动手能力的培养,新鲜事物的尝试增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滋生着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无论是课内课外,学生都充当着教学的主体地位。 
  因此,如何把学生学习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思”、“创”的复合型过程,如何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如何转变学生的求知态度,笔者认为确立教学主体为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内外课堂环境差异的根源所在。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与教学创新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内容局限呆板,,层次浅薄,缺乏求知的探讨与辩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同时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合理选择教学素材,既不能冗长难懂,又不能简单苦涩。教师必须以当前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准确定位学生的接受度。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往往会影响整个课程的最终效果。优秀的案例会吸引学生的兴趣,不由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氛围中来,反之不合时宜、脱离社会现实的案例则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时也失去耐心。 
  当学生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参与到课堂互动时,点评环节中也是对教师新的考验。教师的点评应当摆脱“对!”与“不对”的简单结论,而是将评价的内容作为开辟新话题的引子,使学生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点或一个浅层面上。通过教师点评的引导,触发教师与学生之间多点、多面、多层次的互动。 
  如果把教室比作一个舞台,那么教师就应当成为这个舞台中的金牌主持人。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论题的合理收放,与学生风趣幽默的交流、本身专业的知识储备则是对互动环节有力的支撑。以上各方面都来源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了解,相关经验的总结,以及在教材之外进行大量的实践搜集与积累。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考评制度 
  课程设置的改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成绩综合评定的标准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理论教学应当多鼓励学生参观、观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学习时间对开拓眼界、理论联系实际有利无害。但是要注意,课程时间安排不应过分紧密,一周安排四至六学时为佳,留够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及相关资料的查阅,能更好地消化新内容。 
  其次,教学模式的改进我们可以从美国设计学院的理论教学中得到某些启发。美国美术理论课程教学通常被分为三部分。教师课堂讲授,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是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做章节陈述也必不可少。学生因此必须阅读与之相关的辅助教材与背景资料,以查阅的素材为基础作为课堂陈述的支撑材料。学生在课堂进行论点阐述时,教师期望学生不再做机械式的条陈,而是根据自己的具体内容做创新的表述方式。例如学生自己扮演命题中的角色,道具、服装都被鼓励运用到学生的演讲中,这样课堂气氛能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舞台”、“剧场”般的教室能立刻吸引住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阐述的内容、应用的论点依据以及表达的创新模式来评判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布置统一命题的作业,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研究和探讨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除此之外,利用新型媒体如网络教学,建立相应的课程讨论群,教师定时根据授课内容在群里置顶讨论题目,学生根据命题在课外查阅资料,在命题范围内提出自己的论点进行讨论,学生之间也可相互辩论点评。最后教师基于发帖数量、讨论质量、参与时间来考核学生并做出最终的成绩评定。 
  笔者认为,综合这几项的调整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课堂知识。 
  大学教学需要互动模式,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需要指出的是互动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生命力在于将学生置于受众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学生走进来,学进去,用出来。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施教能力的培养,让教师能带领学生,起到掌舵者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不可小觑的一部分,要承认、鼓励,甚至推介这种教学模式,并将这种教学与绩效制度挂钩,充分发挥教师的钻研精神,成就轻松、活跃又有收获的高校理论课堂。 
  参考文献: 
  [1]胡进军.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影晌因素与提升途径[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33-134 
  [2]刘洪深,黎建新. 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52. 
  [3]王建峰.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6):75-77.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