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过去城市偏向性教育政策的影响,当前民族地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严重。文章以利川市为例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其教师配置失衡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工资增速缓慢、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偏低等方面,运用无差异曲线整合城乡教师资源,以期通过最小的支付成本谋求最大的配置效率,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无差异曲线 城乡教育 教师劳动资源 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9-02
一、利川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现状
1.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城市教师较为年轻化
通过抽样数据分析,利川市农村教师年龄大量集中在36-50岁之间,其中41-45岁区间比例最大为34.4%,分布曲线较陡峭,年龄结构亟需优化;而城市教师各个年龄区间分布较均衡,相对集中在25-45岁之间,其中31-35岁比例最大为26.7%,且分布曲线较平缓,年龄结构较合理。同时通过计算,城市教师平均年龄为39.7,农村教师为42.03,城市教师更加年轻化。
2.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工资增速缓慢
虽然利川市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上农村教师工资增速缓慢,待遇偏低。抽样调查的所有农村教师对当前收入水平不满意程度达到了100%,月均收入仅为2169.25元,较2011年工资增长幅度普遍在0-20%,处于当地平均水平以下。而当下中国CPI屡创新高,物价不断上涨,农村教师群体购买力严重缩水,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3.农村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基本福利难以保障
城市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职业前景等方面都远优于农村教师,,但目前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规定中,利川市农村教师每月津贴仅比同级城市教师高76元,政府财政补贴力度太小,很难解决农村教师最为关心的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等基本福利问题,激励机制收效甚微,加剧了优质教师单向地从农村流到城市,进一步降低教师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1]。
二、无差异曲线在优化城乡教师资源中的应用
上述问题加剧了农村教师流失,为城乡间的“马太效应”提供现实支撑。但若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表现为城乡各区教育环境与水平等趋于一致,各区域群体对该区域教师资源和对城市教师资源的满足程度趋近相同,在家庭收入预算固定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选择最优城乡教师比例组合。下面运用无差异曲线做具体分析。
1.无差异曲线的相关概念
(1)无差异曲线的效用函数为:U=U(X,Y) [2],其中X,Y分别表示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满足程度越高,如图1,U3>U2>U1;
(2)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表达式为MRS=MUX/MUY[2],用来衡量为了补偿一单位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农村要得到多少单位城市教师;
(3)预算约束线表示在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教师价格一定条件下的消费可能性曲线,表达式为X·PX+Y·PY=M[2];
(4)消费者均衡表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均衡点E有MUX/PX=MUY/PY[2],即当城乡教师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时,城乡教师支出的每单位成本的边际效用相等。
2.无差异曲线的具体应用
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是,以最小的支付成本获取最大的配置效率。无差异曲线产生相同的配置效率可以有不同的配置数量和比例,离原点越远表示配置效率越高。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在投人、规模、速度和结构等方面差异悬殊,从整体上,城市教师X在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高于农村教师Y,所以无差异曲线较陡峭,即若利川市某一地区减少1个城市教师,要保持原来的社会满足程度不变,则学校要增加更多数量的农村教师。同时,优化配置效率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1)教育各方面的每一项工作能否较整合之前更优地完成;(2)城乡教师资源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3)社会整体是否得到最大的满足[3]。
另外,在城乡教师资源整合时,假定政府和居民都是理性经济人。
首先,政府作为最终决策者,主要考虑的是其所辖区域的整体教育质量和效率,会重点关注城乡教师在各个区域的人员比例结构问题,寻求城乡教师的最优组合,实现在社会效益均衡条件下,达到各区域配置效率最大的教育目标。如图1,在各区域会形成U1、U2、U3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表示配置效率越高,即U3>U2>U1。虽然城市教师的整体工作效率要高于农村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地区城市教师越多教育效果越好,过多的城市教师盲目集中会导致该地区教师资源结构单一,降低部分城市教师的边际效用,造成优质资源的浪费。所以只有当各地区城乡教师组合产生最大的协同效应时,才能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工作潜能,同时满足不同区域群体的教育需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其次,居民作为资源配置的最终承担者,在家庭收入和城乡教师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首先考虑的是家庭的支付意愿和能力,如何使有限的家庭预算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用成为居民最关心的问题。虽然关于资源配置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但居民预算约束线只有一条,如图1,只有当无差异曲线U2与预算约束线AB相切于点E时,居民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在均衡点E上,居民选择城乡教师数量的最优组合是(X1,Y1)[4]。在政府决策时,消费者均衡可以指导政府根据各地区的消费倾向,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
三、优化民族地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建议
当前利川教育配置失衡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地区教师存量减少同时增量不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村教育环境引力,减少农村教师流失同时吸引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扎根农村。
1.重点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客观根据农村各地区的生源总量及增长趋势,重点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在完善学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数量,确保师生宿舍、运动场地、实验室等教学设备充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5]。
2.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相对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度采取行政手段,重新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相对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让价格自发调节供需平衡,促使优质教师资源主动回流到农村。
3.采取适当的农村偏向性政策,保障农村教师基本福利
通过采取在职称评选、住房保障、深造进修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等措施,抑制农村优质教师单向向城镇转移的现象,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落户农村,优化师资结构,满足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教育资源的刚性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娟,王守恒.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新视角: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兼顾[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秀勤.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无差异曲线[J].统计与决策,2007
[4] 王亚娟.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决策中的运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5] 李忠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恩施州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预测报告[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