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语感和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我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习惯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普通话运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书面表达。由于受方言环境影响,平常生活中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部分教师课堂上也未用普通话,因而提高普通话运用习惯与能力是教师,,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现实任务。教师应坚持从我做起,带头营造普通话交流的氛围,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项基本功。听,教师可利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故事、听报告、听讲座、演讲、朗诵、听课文范读录音。读,可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加大课外阅读量,可利用每天安排学生轮流读报或读自己看到的某篇好文章、某段精美语段或名言给大家听。说,教师每周可安排一到两次说话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将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趣事,也可谈某次活动的感受,我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收获,供大家交流并允许讨论。写,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三、加强信息处理、语汇积累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语汇手册。将语汇分类编册,可将语汇分为:词汇(含成语、歇后语、谚语等)、名言、格言、精美句段等。也可分为:写人物、写事物、写景物等类型,并编目录分页记录积累。每天积累、运用的词汇三、五个为宜,句段一至两个为宜。还可将运用得好的词句、段落读给大家听,或利用墙报搞一个专题张贴栏,一是激励做得好的学生,二是供他人学习、借鉴。
四、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表现评估、互相评估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学生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教师可将各类管理体系纳入其中,可将语文学科分为若干个学习组,各设组长或成员,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坚持日查工作。鼓励学生有创见性组织或大胆“承包”各项工作,采用“自评—小组评—全班评—教师评”的学生评、互评模式,以便扬长避短,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这样,将全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科学习的班级管理中来,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评估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