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好的考试方法能督促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教研教改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一些不足,尝试探究与食品岗位要求相契合,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相融合,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相结合,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通的考试办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食品专业 考试办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永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国家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作为食品专业人才,为提高食品安全程度,塑造良好的业界口碑责无旁贷。然而,要培养出真正具有过硬的食品专业技能,可靠的食品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深入的工学结合、科学的课程设计,等等,而要检验教学的成效,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必不可少。
一、考试的必要性
考试,按词典解释为: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自从有了学生开始,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技能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考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检验教师教学成果,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从而有效促进教研教改的一种必备形式[1]。
1.检查教师的教学成果
一些老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备课,上课讲得头头是道,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带入感,很容易沉浸在自我阐释、自我宣讲的职业状态中,没有接地气地关注学生的接受效果。老师讲得好,不一定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职业素养高,不一定学生的职业精神就强,所以,必须通过客观公正的方式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考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2.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学生仔细记笔记,认真思考,但一旦老师提问,很多学生就一脸茫然。到了食品实训室,教师讲解演示的时候有同学频频点头,但一旦让学生单独操作,如进行蛋白质测定、糕点制作、营养配餐等的实操环节时,有的同学显得手足无措。再次,到了食品公司、食品厂后,有的同学静心工作,精心操作,安心发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企业挑三拣四,对工作拈轻拍重,对岗位敷衍塞责,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不管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状态还是职业素养,通过实践、实境都能测试出来。
3.教和学方式的转变
考试后,往往能发现在专业知识、技能要点、职业素养、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短板,促使教师重新设计食品课程,对教学方式再思考;能督促学生本人对照考试结果查漏补缺,是食品工艺要点没有掌握,还是没有认真理解食品行业的岗位要求,还是对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等等。通过“问题”导向,明确个人以后的学习方向,摸索更高效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再次,考试就是一种导向,尤其是在技能鉴定考试和国家技能比赛中更是如此,从技能测试项目和近几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能得出明显的结论,实践性强的技能型的比赛项目更多,如“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大赛项目,非常具有实践性,非常贴近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通过考试能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的教改方向,就是要贴近专业,融入行业,走进企业。
二、现行考试方式的不足
没有一种考试(测试、考查)方式是完美的,食品专业的考试也不例外,简要总结几点如下:
1.重理论轻技能
食品专业的技能测试往往比较麻烦,如食品分析测试类技能考试,须准备化学药品、玻璃器皿、检测设备等各种耗材和分析检测的仪器,工作量较大,,从考试的设计、准备、监考、评判等都有许多细节要设计,耗时耗力耗材,但在教师工作量的认定上没有很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导致部分老师不愿意采纳技能技术型的考试方式,转而采用更加简便易行的理论试卷考试方法。
理论考试并非不重要,从很多食品课程的试卷题目来看,一是理论考得过多。从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甚至高级生化都有涉及,许多如三羧酸循环、美拉德化学反应原理、食品原料的物性学等理论知识学生根本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加之很多同学是文科生,对抽象复杂的生化理论就更难理解了,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考的理论实践指导性不强。很多是纯粹的理论而非宝贵的生产操作经验,学生就算死记下来了也几乎没有实践意义。三是考前“辅导”。有的老师为避免学生“塌方式”挂科,要么给考试提纲,要么给复习题,要么勾画重点。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也有要求老师“重点复习”的。如此,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平时可以不认真听课,考前根据任课老师的复习资料突击,完全可以考过,有的“背多分”还可考到很高的分数,明显有失公允,“走偏跑题”。
2.重结果轻过程
现行的主流考试方法是以一张课程结业考试的试卷成绩,加上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关系折算而成的。学生学习一门专业课程时,不是享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食品专业素养,而是仅仅关注一纸成绩,忽略更重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重成绩轻成效
专业任课教师关注学生成绩是否“正态分布”,分析试卷考题数量、试题分布、难易程度等指标而非认真分析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岗位必备的技能和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只关注考过没有,分数多少,而忽略了培养职业文化、行业道德、职业精神,特别是食品行业的安全与道德提升,才是极为重要的“成绩”。
三、基于岗位要求的考试办法建议
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基于此,在考试、考核、考查方面须以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经走访、调研食品企业、行业协会,包括部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
1.食品行业的职业素养应优先考查
“高等院校改革,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良心工业,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食品专业人才的品德素养极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