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教学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由于各地教学水平的发展差异和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因此,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这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自身在农村小学的任教经验,对小学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1.信息课注重学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如巧妙设计主线,以故事情境为主,让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围绕在学生身上,并且语言比较幽默,学生情绪高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究,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探究多种解决方法,,并且考虑哪种方法最快捷,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比如,艺术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节电标语、节水标语、环保标语、励志标语、生日贺卡、学校课本文字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发挥团队精神,整体完成任务,才能获得奖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更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2.导学案、微课的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导学案和微课精心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我在教学《我的电脑我做主》时,设计了五个方面:(1)自主学习,弄清知识;(2)小组合作探究,检验知识;(3)学生展示,深化知识;(4)实践应用,复习巩固;(5)树立拓展,巩固知识。学生在上课前,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堂上讲解知识。我们还可以结合重难点,自己设计微课,老师出示任务后,学生可以借助课本、老师的导学案,自行处理,如果遇到无法克服的重难点,就可以观看老师的微课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克服难点起到了辅助作用。
3.电子作业精彩纷呈
结合学科优势,设计出了精彩纷呈的电子作业,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电子小报、电脑绘画、PPT的制作、ACDSEE照片处理等,这些精彩纷呈的电子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电脑在家庭中已经普及,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可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
5.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
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注重情境的创设,还要注重信息能力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关键是让学生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个知识点,如何在学习中应用,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创设了情境,学生的学习氛围很好,轰轰烈烈一节课,学了有什么用,学生比较迷茫。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奚彦.谈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