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包含丰富内容的学科,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有趣的事物,科学作为小学教学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从课堂氛围、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力求帮助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取得更多的
收获。
一、营造课堂氛围,奠定教学基础
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体系中,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形成“满堂灌”的教学氛围,影响学生个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此,教师要从源头进行解决,营造优质课堂氛围,为实现趣味高效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首先,小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更好地沉浸于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洗衣服的学问”内容中,教师让学生对周边人群的衣服上的污渍进行观察,生活化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本内容探究的热情,接着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污渍清洗的各种方法,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得课本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发掘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前设定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的情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为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工作,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对天气情况进行实际的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拉近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加深知识点印象的同时,让他们产生更多学习的乐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些年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它改善了我国教学方式单一的窘境,但是现在的很多教师对其了解不够深刻,下面我就以“怎样搭配食物”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利用进行详细的解说,希望可以推动科学课堂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根据笔者调查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保证组间能力平均的同时为小组之间营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接着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计划进行设定,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如何搭配出一顿科学营养的午餐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的食物按照“食物金字塔”的规则进行分类搭配,设计食谱,,帮助学生从合作中更好地了解与健康饮食有关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组内的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其掌握更多的营养知识,感受到更多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利用课本内容创设小组间竞争的空间,带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进一步提升其小组交流的积极性。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搜集更多的课外知识,了解还有哪些食物是不能同时食用的,会对健康造成哪些伤害,并根据这些问题设置小组知识竞赛,用最简单的问答互动构建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科学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心理学中“共生效应”的体现,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可以带动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当中,促使其感悟学习知识乐趣的同时享受到探究的快乐,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科学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为初中的生物、物理及化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科学教师趣味高效地进行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刘万萍.如何培养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