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习作是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却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培养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习作产生恐惧感和厌烦感。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习作能力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作为习作的内容,创造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环境
有的孩子怕写作文,原因是对要写的事物缺乏基本的了解,经常出现言之无物的现象;再有就是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文初期一定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然后指导学生把具体发生的事情说清楚、说详细,进而说得感人,最后把说的写下来。
二、通过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会学生习作的基本程序
针对不同的作文类型,其实存在着很多写作技巧,因此,教学不同类型的作文时,要求老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目标
在习作初期,可以把有关提示与要求定得具体、详细一些,使学生明确这次作文的训练重点。
2.注重讲评
每一篇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每次习作后,都可以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
3.交流评改
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向学生明确了习作的标准后,还应该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所以可组织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使学生对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4.佳作赏析
赏析优美的作文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可以结合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推荐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另外,也可以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习作欣赏专区”,把优质美文放在其中。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
习作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是对事物的某种独特的看法,而不应该成为学生的某种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而这些所有的关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写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