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孤儿学校是一所专门收养和教育全省孤儿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基于孤儿学生的特殊身世及人生经历,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学习效率低、收获少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古文学习,很多学生基础不牢、兴趣不高,因此古文课堂的有效性有待提高,本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决这一问题。
一、明确古文的地位、分量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要想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对古文的学习,加强对古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同时在中考试卷中,古文所占分数比重也比以前大。
二、夯实基础,注重朗读及字词
朗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也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诵读之前,我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中的注释逐字逐句地进行梳理,字音必须读准,断句必须准确,句意必须清楚,诵读过程中,我强调必须用心,读得要规范,要大声朗读,学会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
三、重视对多媒体的运用
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际中注重PPT与Flash的结合,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学习《蜀道难》时,我在网上找了很多相关图片,险峻的高山、秀美的奇景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学习《离骚》时,我下载了动画,诗人手握长剑,汨罗江畔踽踽独行……,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喜欢,兴趣也更浓厚了。
四、注重多种教学形式并用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过于被动,简单机械地记忆、背诵,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我积极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让课堂成了竞技场,在学习《长恨歌》时,我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朗读PK,比赛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各显神通,有领诵,有手势,有配合,有的小组还为朗诵伴舞。在期末复习古文知识时,我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对于古文的考点,我设置了必答题、抢答题及发挥题,各组都精心准备,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古文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还有很多好的理念及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坚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积极去思考,古文学习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