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三维目标里面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及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抗日战争》教学中,尝试着在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培养和升华学生在新时期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抗日战争;爱国主义教育;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有义务还原“抗日战争”的真相,更好地运用《抗日战争》一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真实、科学地说明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展现给学生真实的史料,配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正确了解这段抗日战争史,在更加客观地讲述这段历史的情况下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我在讲解这段历史的时候先上升到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的高度上一针见血。在一开始就推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在定义本课情感基调的时候,我先是强调了1931年9月18日这特殊的一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国耻日,并且在导入本课的时候播放“九一八”国耻日的图片和刺耳的警笛声,让学生明白每年的这一天举国上下都会鸣响警笛,目的是警钟长鸣、追悼逝者、警醒世人。随后我会问学生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在这给出一个肯定的价值观、历史观:“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学生带着悲壮的情感来学习本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图片资料和史实资料展现少数民族的抗战史,特别整理了我们新疆各族人民对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史实,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有学生直接问我,日本不是没有侵略到新疆这一地区吗?为何还有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战史实?这里我正好利用这个问题强调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中华民族的胜利,不是哪个党派、哪个阶级、哪个领导人的胜利,虽然新疆没有遭遇日本的直接侵略,但新疆人民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外来侵略匹夫有责。强调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中我先是充分挖掘了新疆本土历史教材的内容,拉近了历史和生活的距离,在讲述新疆本土历史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然后对学生进行了热爱新疆、报效祖国的教育,使学生对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潮总在最后出现,当我把“日军的滔天罪行”放在最后讲解的时候,就是为了再一次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讲解这一目录时,我展示了一组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图片和警世钟的图片,播放了一段4分钟的视频,视频内容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真相,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真实照片的影集,并配合悲伤凄凉的音乐。整个过程,我没有发表任何的言论评价,教室里面鸦雀无声,最后我让学生来谈感想,很多学生泣不成声,我能感受到学生情感的波澜和内心的震撼,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也在视频中寻找到历史的真相和对我们现在学习这段历史的意义!我又设计了一组日本侵略中国前后国内照片的对比。一组日本军人侵华战争前幸福美满的家庭照片,另一组是日本投降前夕美军用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和长崎尸骨累累的照片。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战争没有赢家,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人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民众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三维目标里面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我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充分融入我的教学思路中,整节课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任何一句在强调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去爱国。但我通过一个个教学场景的设计,强化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把乡土历史融入课堂,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视频打造了一堂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使枯燥无味的历史史实变得生动鲜活,,呆板的历史问题变得有灵魂,从而凸显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对民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继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凸显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王琳.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J].金田,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