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表意表音体系的汉字,不仅记录了古代汉民族的语言,还记载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等。由于生产力低、战争等原因,上古先民很重视后代繁衍,形成了生育崇拜意识。生育崇拜这种文化现象必然在汉字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汉字;生育崇拜;上古社会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唯一的从古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不仅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作为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汉字,本身也是我们祖先生活鲜明生动的写照。通过汉字奇妙的形体构造,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生活习俗多方面的情景。
生育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它是人类延续自身种族的繁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原始先民非常重视生育,并由此产生了生育崇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生育文化。因此,本文拟从汉字入手,浅谈上古先民的生育文化。
一、生育崇拜的起因
为什么说我国原始先民非常重视生育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解答:
第一,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使得原始人经常在饥饿甚至死亡线上挣扎,寿命极其短暂。在原始时代,人类是依靠人力作动力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低下使人们难以制造出足够维持生活的物品。饥饿、疾病、灾荒、瘟疫时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通过一些古典书籍,我们也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上古先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状况,如:《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原始先民生活的情境:“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者则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再如《韩非子·五蠹》篇中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由此可见,上古先民生活条件异常恶劣,时时处于大自然和其他动物的危害、威胁之下。
加之原始社会取水的方法极其落后,造成原始先民生活的卫生条件很差。他们不懂得用脏手抓吃东西会生病的道理,平时既不洗手,也不洗脸,更不用说洗澡了。那时人们吃的食物,喝的饮料,以及用的炊具、食具之肮脏,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一次灾荒或瘟疫不仅会饿死、病死大批的人,甚至会灭绝整个部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先民的夭折率很高,平均寿命很短。
据发掘出来的原始人骨骼推算,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岁,山顶洞人的成年人没有超过三十岁的,妇女尤其短命,许多人没有来得及做“父母”就早早夭折了。据国外学者估算,当时人口增长率是百分之一点五。高死亡和低出生使得人口自然增长几乎呈现停滞状态。因此,原始初民对人口的繁衍就特别重视。
第二,氏族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群落逐渐向氏族社会转变,特别是到了父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了部落,每个部落有自己的名称和活动领地。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部落首领率众出征,战争规模愈加扩大,在战争中必然会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为了壮大家族和战争的需要,相应的就会对人口需求有所增加,生育问题自然就会受到重视。
第三,婚俗的改变也从侧面说明了上古先民对生育的重视。虽然生育习俗不等于婚俗,但和婚俗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只有婚配,而后才能生育。历史上,人类婚姻的形式大体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时候所经历的是群婚制,即杂婚、血婚和伙婚。最初,在一个氏族内,不分辈分、不分年龄均可发生性关系;人类在繁衍中渐渐发现了这种婚俗的弊端,这才又逐渐排除了不同辈数之间的性关系;而后又禁止了氏族内婚姻,实行了严格的族外婚。由此可见,原始先民生育思想的进步,族内的杂婚、血婚容易生出智力低下或容易夭折的婴儿,不利于氏族的发展,婚姻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为了可以生产出更多更优秀的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原始先民对生育的重视。
上古先民对生育的重视逐渐形成生育崇拜,并由此发展了丰富多彩的生育文化,下文笔者将从汉字的角度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二、与生育有关的汉字
(一)生殖崇拜与汉字
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生殖崇拜的目的是人的繁衍。考古材料证明,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对生殖现象极为重视。原始先民供奉的生殖之神都夸张地突出饱满的乳房、隆起的小腹。早期的生殖之神多为女神,男子形象很少见,偶有发现,也只具轮廓。当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跨入父系氏族社会时,出现了独立成型的脱离身体的性器官造型,有男性性器官,也有女性性器官,而越到后来,男性性器官越多于女性性器官。经学者考证,这些独立成型的性器官,多是作为崇拜对象或法术道具。这种对性器官的崇拜,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人的繁殖的高度重视。
汉字忠实地记录了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从以下汉字得以体现:
1.体现女性生殖崇拜的“帝(蒂)、蛙和鱼”
(1)帝(蒂):“帝”是“蒂”的本字,联系现代对“蒂”的解释,“帝”应该是“花蒂”的意思。但是《说文》是这样解释的:“帝,蒂也,王天下之号也。”在《尔雅·释估》中也认为“帝,君也。”按照这两本书解说“帝”的本义应该是“君主、帝王”。其实,通过对“帝(蒂)”的甲骨文字形和花蒂的形象的研究,笔者认为以上两本书的解说应该都是“帝”的引申义,不是它的本义。“帝”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是花蒂的形象,本义应是花蒂,后来“帝”引申为主宰世界,生育万物的“天帝”义,因此又另造“蒂”来表示本义。郭沫若是这样考释的:“知蒂为帝之初字,则帝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已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已由人身或动物转化为植物。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有过此者矣,此必至神者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可见郭沫若也认为“花蒂”才是“帝”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