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确合理地在文章中运用修辞,可以使文章富有文采,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同样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尤其以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见长,文章大多由对游览之地的所见所闻构成,形象生动地表现当地的自然景色。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鼎湖山听泉》就是这样一篇文章。着重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鼎湖山听泉》一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鼎湖山听泉;修辞;艺术特色;排比;比喻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确合理地在文章中运用修辞可以使文章富有文采,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给人以“妙笔生花”的效果。我国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作者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段,让文章充满灵气与活力。谢大光描绘出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几种修辞手段的交替使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鼎湖山,亲耳聆听到了那来自大自然的声响。
一、课文介绍
《鼎湖山听泉》一文是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入选课文时有大幅度的删改,但主体框架未作较大调整。文章写了作者谢大光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不同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将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课文重点分析
《鼎湖山听泉》一文着重表现的是作者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的感受,故在本文中,听泉的感受及听到的泉水声音是本文的重点。作者在描绘这些感受及声响时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进行具体描写,从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1.炼字推敲——语词修辞的使用
所谓语词修辞,就是利用词语(语言的建筑材料)在意义方面的特点以及不同言语单位之间的意义关系所构成的修辞手段和技巧。通过语词修辞,作者对于一些事物描写的用词就会格外生动形象、简洁有力。《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动词、短语及超常规搭配等的交替运用,使本文在语词修辞方面格外引人注目。
(1)短语简洁有力
在文章《鼎湖山听泉》一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态顽皮,以及作者开始爱上山泉的感受。在对景色描写时,作者使用了“草丰林茂”“山鸣谷应”等短语,为文章增色不少。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丰”“茂”二字,简洁有力地写出了鼎湖山的优美风景,描绘出了一幅山间草木茂盛,山泉时时遮掩的自然景象,读者仔细品味文章,便可听到泉水发出的美妙声响。“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一句中“山鸣谷应”使用极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谷回荡着钟声,悠长而不绝于耳,这一切的发生都如同钟声真的在耳畔回响。
(2)动词精心甄选
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是这样对泉水流动的画面进行描写的:“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其中“绕过”“拍打”“穿越”“流连”四词都是作者在描写泉水“流动”,但是却分别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来描写泉水流经不同的地方。
泉水因为经过的场景不同,所以作者选用了不同的动词以供搭配。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亲近,那么充满活力。轻柔的泉水遇到根深蒂固的大树选择绕道而行;泉水拍打在河边的鹅卵石上,就像是一只只流动的小手拍打着一个个饱满的小鼓;泉水流到草丛间,无形的泉水可以自由穿梭在草丛缝隙中;而当流水流到美丽的花海中时,这一片美景使泉水都放慢了脚步,流连忘返。
(3)超常规搭配
有意使词语与词语超常规搭配,造成看似不合逻辑、不合语法却独具效果的表达形式。课文第二自然段,“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一句中,“欢快活泼”一词本是形容人的,尤其指的是小朋友。作者在这里将“欢快活泼”与泉水相配,看似不合常理、不合逻辑,但是却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泉水的形态,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而且,“欢快活泼”与“安详厚重”相呼应,也是对比地写出了泉水的活泼姿态。
(4)反义词使用
反义词的使用可以揭示事物相反或相对的关系,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表意周到辩证,所以人们在语汇修辞中经常运用反义词。反义词往往是成双成对地配合使用的。《鼎湖山听泉》课文的第四段,“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高”“低”;“急”“缓”;“清”“浊”;“扬”“抑”,四组反义词将泉水的特点悉数写出,而且每组反义词的对比,也尽显泉声特点和地形情况,因为地形的变化,所以泉水发出的声响也有所不同。
2.描摹逼真——语音修辞的运用
摹声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单纯模拟事物的声音,主要起描绘声音的作用,这类词的语音形式与事物现实的声音相似,主要是拟声词,例如:呜呜(风声)、嘀嗒(雨声)、潺潺(水流声)等;叹词实际上也是摹声,如“哎哟、啊、唉”等。其二是不单纯模拟和描写声音,而是指称发出这种声音的事物。例如:“布谷、鸡、鸭、猫”等。而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形成的词通常叫做象声词。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写道:“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水声。”“淙淙”就是一个典型的摹声词,其意思是“流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的意思为“形容流水的声音”。读者朗读“淙淙”一词时,就能够感觉到泉水缓缓地在山间流动,慢慢流淌。作者在此处不用“潺潺”而用“淙淙”,就是因为“潺潺”是“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的意思,而没有“淙淙”一词的“缓缓”之意,故无法表现出鼎湖山泉水轻柔的这一特点。
3.妙笔生花——修辞格的合理运用
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或语言运用规则进行有效偏离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固定模式,就是辞格。《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使用了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