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交互激荡,大学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场所之一,为大学生拓宽眼界提供了途径支持,但是他们在感受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新鲜感的同时也受到不同利益取向和价值观念的干扰,这样就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然而,多元文化背景是时代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如何利用这个背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课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导作用;困境;现实需要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一、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为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必然需要各种不同的文化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受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社会发展变革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和信息快速化,加快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意识,形态领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自由发展的繁荣局面。大学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的局面。微文化、宿舍文化、短信文化、韩流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日益盛行,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大学生之间传播,使得文化多元化越来越深入,多元文化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不可避免考虑的时代背景。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的困境
1.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性
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可以接触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他们不能接受传统的直接在课堂上去教授、灌输思想理论知识。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高校辅导员仍然采用课堂上满堂灌,课下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说教。“90后”的大学生与“80后”的大学生相比较在接受知识的方式、思维方式特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原来显性教育的方式、直接理论灌入的方式进行生硬的教育,这样将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收效甚微。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为此,必须提高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从学校抓起,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的作用,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
2.教育原则的单一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大学生更是一个个鲜活、有思想的个体。他们不断接受着新知识的洗礼,自我意识、创新意识都有所增长和发展,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灌输,学会质疑、挑战、反思现存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权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会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因此,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个学生,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注意区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价值观教育采取的是“求大同,灭小异”的原则,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搞“一刀切”,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求,往往收效甚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经历、心理素质等有所不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存在着差异性、层次性。对于多元文化,我们同样不能一味地进行排斥,要树立求同存异的原则,多吸收其有益之处。
3.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多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的主体性作用,使大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观念忽视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看起来的道德模范生,而在真正面临问题时,,便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如果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就要在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个性发展需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需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多注重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却忽视了家庭文化对学生自身道德观念的影响,一个家庭的家风、家庭氛围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后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将学校与家庭实现更好的对接,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