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涌现了一批以特级教师为代表的师德表率、育人模范。研究于漪老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可以发现专业情意、专业修养、终身学习、自我发展意识和教学反思是特级教师身上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关键词:于漪;特级教师;专业发展
于漪,新中国的第一批特级教师,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常说:“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同时也致力于理论研究。从校长岗位退下来后,于漪老师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建设上。而纵观于漪老师六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更是一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纵观于漪老师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呢?
一、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引领
任何职业都需要精神的引领。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奉献一颗爱心: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老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于漪说:“人一辈子总是要面临选择,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教师,须师爱荡漾。”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钟情于教师的职业,不满足于只做“教书匠”,她把教师的职业视为神圣的使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她爱学生,爱我们的语文学科,爱教育事业。大育有声,大爱无言,这是她毕生追求的职业理想和教育理想,渗透在她整个生命过程和教学实践中。
二、专业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专业修养,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备的基础。教师,须功底厚实。功底的厚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功底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不起问,深不下去。毕业于教育系的于漪老师,改行教语文,刚开始教学时常感到知识不成串,上课力不从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漪老师作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是打牢业务基础。由于“先天不足”,她常常花比别人双倍甚至数倍的工夫学习。平常上课任务量大,挤着时间也要学,明灯陪她过午夜是每日固定的作息。二是认真备课。作为老师,自己不了解,不研究,必然的结果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昏昏怎么可能使学生昭昭呢?只有自己懂了,才能教会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打牢功底要有韧劲。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确实不易,为了备一堂40分钟的课,花上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时间是常有的事。用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上课自然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前进力。
三、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号召。教师只有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它更是职业发展的需求,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于漪老师认为,做老师,必须跟着时代前进,身上一定要有时代活水,因为你教的每届学生是不一样的,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进入我们的教育园地,才能与年轻学生有共同话题,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于漪老师体会到只看到教师的“一桶水”和学生的“一杯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的这桶“水”应该是“活水”,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更新,而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就难以与学生心灵碰撞,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奋感。而这都与教师孜孜不倦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一是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学能深入,用能浅出。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指导实践,才能不囿于泛泛之经验。二是紧扣一点深入学,学知识如汲深泉之水,要弄懂一点知识,必须深入学习,认真钻研。最后还要拓开视野广泛学,要广泛涉猎,杂而有章。从书本上学,向名师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在实践中学,“学习之乐,其乐无穷”。
四、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展不是外部的追求,而是主体内部呈现出的自发的主动的状态,所以说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教师具备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上做到日有长进,月有长进,年有长进,必须着力找到那“最强烈的刺激”,即坚持自我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驾轻就熟的,对年青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做学生时老师就这么教,习惯成自然。而于漪老师提出了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内容,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科技迅猛发展,我们要不断改进与现实脱节的教学方式,要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于漪老师给自己立了规矩,绝不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吃透教材。不能指望别人的某些经验、某些教案能照搬照套到自己身上。在初学阶段,可以参考有经验教师的教案与课堂实录,但更重要的还是抓自身的基本建设,根深才能叶茂,居高方能临下。教师只有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使发展成为生命体内在的理性追求。
五、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的研究,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期追求教学时间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反思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新高度。教学反思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两根支柱支持着她,第一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在于反思二字。多年来,于漪老师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坚持写“教后”。每堂课后,她反思自己的教学,记录教学中的不足,记录下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她勤于思考,永不止步,理论联系实践,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语文教育的改革。于漪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保守,这些使于漪老师始终站在语文教育的前沿,源源不断地出新、出奇、出经验。
于漪老师的“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在我们努力成为优秀教师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潘裕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