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些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经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需要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主要以就业导向为视角,对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培养经贸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经贸专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在我国,教育一直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育发展形势进行改革。我们从就业导向的视角来看,社会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实际,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仅靠简单教学是无法实现的。文章首先分析了就业导向视角下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然后重点就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一、就业导向视角下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很多经贸类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但是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是相对滞后的。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经贸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旧比较严重,实践教学常常处于从属性、辅助性的教学地位,这脱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会严重影响经贸类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对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性评价相对忽视
国家对于经贸类学生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经济贸易类人才。经贸类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贸易类的工作,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经贸类的毕业生时,对其实践能力尤为重视。在这种状况下,学校相对传统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弊端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原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
2.对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够系统和专业
就现在的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状况来看,很多学校都没有构建起专业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很多学校,学生的实践环节会被平均划分在几个学年内,这就造成了实践内容的过于分散,同时也不利于形成一个连续的或者具有一定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就业导向视角下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1.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对于经贸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考察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技巧以及作业的完成状况等方面的综合考量。而对学生课外实践的考察则是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但是,在能力这方面的考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所以可以采用定性的评价模式进行,使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而对课堂的考察,因为其有着规范的考察程序,因此可以采用量化方式进行,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评价。
2.建立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经贸类的学生在参加由教师指导的专业实践时,教师一定要特别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以及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方式方法等。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了解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3.建立课内、课外互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教师对于经贸类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的考察,还包括对学生课外实践状况的考量。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实践状况,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满足自己未来就业时用人单位的需求。
4.建立考核、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对于经贸类的学生,在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考核时,必须做到教和考的分离。因此,院校在考核时可以引进职业技能的考核方式,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充分了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课外的实践活动可以采取考评模式,由学工办、导员、社团、实践协会等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最终得出评价结果。
对于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能力的评价中来,从而更好地满足就业导向视角下经贸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徐建东.试论高校实验教学评价[J].高等理科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