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2016-01-20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摘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教学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本着“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理念,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特点,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转变成六部曲:提问激趣、自主学习、实验练习、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引申拓展。 
  关键词:课堂改革;学生主体;尝试教学;六部曲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笔者在学习借鉴杜郎口“六环节——目标落实、讨论交流、展示提升、点拨拓展、达标测评、布置预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平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索出“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它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以人为本,本着“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设计尝试教学时,笔者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特点,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转变成六部曲:提问激趣、自主学习、实验练习、分组讨论、引导分析、引申拓展。 
  第一乐章:提问激趣 
  物理教师在设计尝试问题时要将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因为学习新知识点首先是教师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如,讲“怎样才叫做功”时可提出如下尝试问题:(1)在课文第44页图13—1中,人推车车不动,搬石石未起,人虽竭尽全力,大汗淋漓,但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他为什么没有做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到底是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4)怎样测算功? 
  尝试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紧扣教材重点,要注意适当的深度。如,讲“升华与凝华”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那么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也会发生相互转化?(2)家里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会变小直至消失,这是怎么回事?(3)白炽灯使用时间长了,灯泡内壁会变黑,这又是怎么回事?有时在新授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小实验,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在“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节中,可先布置学生观察课文第75页活动1中的图8—26、图8—27的小实验,然后提问:(1)图8—26是什么力支持着硬纸片不落地?若杯中的水不装满,结果又会怎样?(2)图8—27是什么力将鸡蛋压进瓶中?若要取出瓶中鸡蛋,我们又应该采用什么办法? 
  尝试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头脑特别灵活的学生可能会迫不及待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说出他们的答案,答案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主动思考,在表达他们对这个知识的积极探究,也许学生的回答是各式各样的,甚至可能离标准答案十万八千里,但是教师不要着急,可将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导到第二步,让学生自然过渡到自学环节。 
  第二乐章:自主学习 
  学生在初步思考之后可能还是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特别想要证实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以寻找一份成就感,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本中寻找依据,教师稍加一些启发式的指导。如,在“认识电功率”一节中,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第91页的活动1——观察用电器的铭牌,然后开门见山告诉学生用电器铭牌上的3W、1000W等数字表示的是该用电器的电功率,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电功率?用电器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最后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91-94页的内容。 
  学生自学课文时,教师一定要作好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没能把握内容的重点,否则会影响课堂效果。 
  第三乐章:实验练习 
  学生在自学之后可能仍存在疑问,这时教师应及时通过实验和练习加以巩固。如“认识电功率”一节,学生在之前问题的引导下自学完课文,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1)在物理学中,把电流在某段时间内所做的 跟 的比,叫做电功率。 
  (2)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 的物理量。 
  (3)电功率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是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 
  (4)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 。 
  随后让学生带着“用电器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疑问对课文第92页的活动展开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归纳出电功率的另一个计算公式。实验操作是让学生从实践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练习是为了突出学习重点。 
  第四乐章:分组讨论 
  讨论是化解分歧、达成统一的有效办法。通过提问激趣、自主学习、实验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使认识达到统一。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节,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总结出汽化的定义和方式、蒸发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液体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的定义、液化的定义和方法、汽化和液化的吸放热情况。又如“摩擦力”一节,通过探究活动,可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第五乐章:分析归纳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归纳,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教师在讲解归纳时要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如,框架、列表、图像等。如,讲“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时,教师可将所学知识设计成以下知识表格: 
  以上知识列表,用表格的方式比较了汽化的两种方式。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蒸发和沸腾的定义、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沸腾的特点及什么是沸点等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第六乐章:引申拓展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熟练情况,进行最后一轮的尝试练习。笔者在“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节提出以下问题:(1)将两个质量不同的苹果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哪一个苹果的重力势能更大?若要让两个苹果的重力势能变得相同,问有哪几种办法?(2)载重汽车和小汽车,谁具有的动能大?为什么对汽车要进行限载和限速?(3)除了前面讲过的,请再分别举出物体具有动能、势能的三个实例。 
  这一轮的练习要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一节中,可提出以下问题:(1)在课文第55页活动1的演示中,小车除了受到水平方向的两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一共受到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所受的力都表示出来。(2)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 kg的货物,当起重机吊着货物静止不动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 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4 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又为多少?这一轮练习的目的在于将课本知识引申深化,所以,必须精练。 
  六部曲教学法,教师应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用,要扬长避短,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尝试教学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课堂效果会更佳,六步曲教学法一定会奏出最美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崔其升,谢金国.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05-01. 
  [2]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08.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