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浅议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中不可替代的综合角色

2017-12-27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作者:吕璐君
  [摘 要]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电子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教师的实体教学无可替代。对于中职语文课程,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亲历课程难生成。想要学有所获,,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关 键 词] 学生;教师;课堂;角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182-01
  自教改以来,教师便从扮演课堂掌控全局的主要角色转换成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等多种角色。近两年科学文化的兴起,又掀起了远程教育、翻转课堂等为主要模式的新型课堂,甚至有些教学方式的操作在课堂已无需教师实体存在,教师似乎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正逐渐被淡化。本文从学生、教师、教材呈现等方面步步深入,阐明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一、学生
  (一)初学心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反应快、脑子活,动手能力比较强,到了职业学校都想更快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相对老生常谈的语文课,多数学生持有排斥的心态,语文教师必须在上课第一阶段,引导学生了解语文课程设置的必要性,纠正学生学习中职语文课程的不良心态,扮演着课堂中的主要角色。
  (二)亲历课程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要承担者,必须亲历过程并结合以往学习的印迹、经验,融会贯通,再反馈给教师,经过教师的引导、解惑,才能生成新的知识结构。比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这篇课文,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这其中需要学生对什么是“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再到“拿来主义”“怎样拿来”“如何使用”等问题逐步理解,其中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当教材内容从深度进行扩展时,会浅尝辄止,这时就需要教师以足够的耐心对文章历史背景、现实问题分别列举剖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最后直击主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者、分析者等多重角色。
  (三)生成建构
  鉴于中职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能力,无论是应用语言表达还是应用文字写作都处于基本会说、基本会写的阶段,但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学来说这远远不够。学生在课堂中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既可以是语识状态,也可以是语感状态,需要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理解层次、感受层次,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进而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同时进行知识建构。只有建构才能生成,这种建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与教师共同亲历课文所传播的原生价值信息,体悟了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之后才能真正获得学习的生成结果,此时语文教学才会发生所谓的变化与增值,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对人才文化的需求标准。
  二、教师
  (一)教学相长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是把一篇课文的原生价值转化为一种教学价值,但价值的生成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堂之前完成教学内容的理论生成与教学方式的编排预设,另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及时洞悉学生当下的症结,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同时验证自己教学语言、方式、策略拿捏分寸是否合适,通过与学生共同的亲历与情感共鸣,以达成知识构建与生成。年复一年周期换届的学生,与时俱进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同样也更难驾驭,教师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学情特点快速有效地更新知识系统,提升教学水平,才能更好满足学生的求知与探索需求,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二)师生对话
  教师与学生在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发生正确的对话方能事半功倍。一篇课文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学生多数会选择与自身阅读体验相链接的层面进行感受和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学生已经达到的阅读层面和可以触及达到的深度层面,当学生还没有找到如何进入更深层面的学习路径时,教师如果先达到核心层面,站在核心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结果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投机取巧;教师必须站在学生正在思考时的同一界面发生对话,再一起探讨前进,最后共同达到问题核心,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精神引领
  自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学生与教师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长时间的精神引领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情感依赖,教师的教学态度与价值取向,足以影响学生“三观”,使他们把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当成精神领袖或崇拜偶像。中职学生平均年龄在13岁~16岁之间,远离父母,寄于他乡,更容易衍生出对教师的情感期许,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人生来说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三、教材呈现
  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对于底子好的学生一点便通,但深藏在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比如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又内含意象的组接、象征意象、荒诞意象、拆除深度意象等,想要把它完整地揭示和呈现,就必然少不了教师这个角色。教师一路指引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探索、挖掘、纠结、碰撞,最后燃起智慧的火花,深谙文章的灵魂与结构的巧妙,赞叹语言的优美与情感的绽放。
  综上所述,追本溯源,從中职语文教学的事实、原理、态度、技术、策略各方面来看,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综合角色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