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小燕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活动的有效实施不仅具有高度的制度设计和推行艺术要求,同时还有赖于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估量。由于从事资助工作多年,同时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背景和心理援助现状,提出“他助—自助—助他”的积极心理学核心导向为资助心理援助的创新理念,尝试探索应用此核心导向,以实现“济困扶志强心”资助工作的助人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关 键 词] 心理援助;积极心理学;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188-02
一、探索背景
当前,我国中职学生资助体系已初步建立了以普惠式免学费为主,“助奖补缓、工勤结合、顶岗实习”补贴为辅的助学体系。它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不仅可以帮助中職学生健康成长,也是保证教育机会均等、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但是,要实现资助育人目的,资助活动的实施就需要具有高度的制度设计和推行艺术要求,同时还有赖于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估量。
在中职学校的资助工作中,由于重经济资助、轻心理资助的原因,没有很好地将经济资助与人文教育和心理援助进行有机结合,未能体现出资助过程的人文价值,,导致目前中职受助学生中部分群体产生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比如,部分中职生认为“免费教育”不值钱,缺乏学习动力;在获取各类资助金的过程中,存在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学校借助资助工作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单一化、强制化,导致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被动感恩的反感情绪;一些学生在评定受助资格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产生“等、靠、要”的不劳而获人生态度,形成对经济资助的依赖心理;在日常处理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缺失社会责任感、漠视社会关爱、淡化教师指引、忽略朋友亲情帮扶等不良的现象等。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资助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济困。中职生年龄特点、生源构成、个人经历、社会评价等的特殊性,促使其在接受经济助困过程中施助者若不注重心理援助,更容易诱发受助者消极的心理体验。中职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中给学生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不仅威胁着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也阻碍着资助体系的有序运行。
中职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人。在资助工作中,学校非常有必要努力探索对受助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从而真正达成“济困扶志健心”资助工作的助人与育人双重功效。
二、国内外中职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现状
(一)国外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现状
国外学生资助政策可以说是与近代大学教育一起出现的。比如,美国采取混合资助的模式,当一个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付中学后教育学费时,他们一般可以考虑“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资助。提供经济贫困资料是“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资助的必要条件,同时学生还必须满足其他的要求,属于合约性的资助模式。加上欧美国家的社会诚信体制比较完善,他们的合约性资助更能够融入人本主义思想、养成道德品质、彰显责任道义,这是社会以及文化所提供的人性养成之心理援助。
国外的心理援助环境和意识相对比较优越和领先,比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心理援助模式就渗透在学校的各项工作环节中,心理援助的工作取向由注重心理矫正向注重心理形成发展转变,由注重心理援助结果转变为注重心理援助过程;同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辅导网络;这从总体上构成了对各层级的学生完整的、全方位的援助网络,有利于规避单项工作项目中产生心理援助的缺失。
(二)我国中职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现状
当前对中职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多体现在感恩教育和道德强化层面,很少涉及受资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心理层面的引导,更极少涉及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可能被诱发的心理困扰的专业帮扶的实践与探究。
这一切与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开展较晚有密切关系,中职学校也不例外。目前在我国中职学校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常设机构少,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队伍缺乏,社会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低等因素对学校开展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非常不利。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心理援助整体上缺乏环境和体系,细化到受助学生群体上更凸显它的空白和缺失。
关于各层级经济资助的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的探索,目前较多集中在大学贫困生群体上。而对中职学校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全国的关注和研究度整体也比较低。在网络进行搜索,发现对应的文章寥寥无几。延伸细化到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专业心理援助,当前的研究状态几乎属于空白。
中职学校资助工作人员队伍的构成与建设中,参与资助工作过程中的人员因不注意方式方法,耐心和爱心不足,容易在资助资格的评定、接待受助学生过程中诱发产生心理困扰。同时在专职资助队伍里,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的心理援助人员,这对受助学生开展心理援助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将其与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结合起来完成中职资助助人与育人的双重目标任重而道远。
三、应用探索理论依据
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在学生资助过程中,依据此理论探索中职生体验关爱、珍爱自我、感受幸福、健康心态、健全人格、优化品质、回报社会能力的心理援助策略,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个人或社会对某个群体进行经济资助的时候,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探索尝试保护受助学生的社会价值感和自我尊严感,引导其体验感恩所带来的流畅心理体验,提升自我幸福感和责任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和设计针对中职学校受助学生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达到自助和助他的效果,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