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维海
[摘 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职责,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处于这一时代下的中职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中职教育活动开展中,由于受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职院校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为此,主要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教育;教学活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010-01
一、前言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其中“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中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机遇,也同时面临不小的挑战,因此,对于中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活动,如何克服挑战并且抓住机遇,以此来提升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之一。
二、“互联网+”的内涵特征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必要性
所谓的“互联网+”,简单来讲,就是互联网与社会产业相互结合、创新,所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上各个传统行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生态。
(一)“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1)具有跨界融合特点,“互联网+”中的“+”就是跨界,而跨界的含义就是重新融合,因此,“互联网+”就是在不断融合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予以融合,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2)具有创新驱动特点,正所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以及一个国家的发展根本,“互联网+”时代下对创新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具有重塑结构特点,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互联网+”发展时代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个结构的发展。(4)具有尊重人性的特点,人类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互联网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给人类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从而推动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二)中职教学活动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性
处于“互联网+”发展时代下的中职教育,需要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来提升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质量,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在中职教学中仍然是以这一传统模式占据主导,长此以往的话,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產生的都是不利的作用,因此,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改变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各个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2)“互联网+”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的主要改变还包括改变了教学中的师生位置,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职教学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合“互联网+”发展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策略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多个方面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因此,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符合大发展趋势的。在“互联网+”发展之下,要想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中职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该以此为教学目标,在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2)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下,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线上学习,打破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激起学生对自己不知道的世界的好奇,对自己感兴趣的但是不懂的知识、不理解的内容自发地去寻找答案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有效促进中职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国教育领域进入信息化层面,教师可以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发展,,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整体的发展。为此,本文就从中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活动入手,针对“互联网+”的发展特点,立足院校发展实际和具体的课程,进行上述论点的探讨,以此来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锦锦.中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实践探讨[J].电子世界,2017(6).
[2]周茝冰.关于中职院校“就业”促“招生”问题思考探究[J].经贸实践,2017(3).
[3]李东烜.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4]黄莉.浅谈新入职教师如何快速适应中职院校教育教学[J].四川劳动保障,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