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德静,王鹤,徐嵩
[摘 要] 从模糊思维内涵入手,对模糊思维与中国建筑学、模糊思维在建筑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论述,形成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指导。
[关 键 词] 模糊思维;建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005-01
一、模糊思维内涵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论认识方式,而思维形态则是这一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本质的,表明了人类认识维度的变化和认识程度的深化,是特定时代思维方式的特定表现形态。现代模糊思维方式的出现,把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由“非此即彼”引申到了“亦此亦彼”。抽象思维可区分为精确抽象思维和模糊抽象思维两种。这两种抽象思维有共同性,表现在对对象的共性和本质的把握上,精确抽象思维把握清晰类别的共性和本质,从而形成清晰概念;模糊抽象思维把握模糊类别的共性和本质,形成模糊概念[1]。
模糊思维在建筑学中的应用极大发展了认识建筑学的思想途径。当下在盛行定量化、数字化认识和理解建筑的同时,面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多变量、多目标的建筑学领域,以模糊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解读建筑,,困难、问题将迎刃而解,即将各种不确定因素直接纳入模糊思维方式中加以考察,寻得辩证途径,从而对建筑的本质加以把握。模糊性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意并非真正的含糊不清,而恰恰相反,运用模糊思维方式可以使认识更清晰、更精确、更真实。越是复杂的体系,越容易采用模糊思维捋清条理。在建筑史学、建筑设计学、建筑技术学、城市规划学、建筑教育学等多个层面运用模糊思维深刻解析,是对剖析建筑学内涵和体系建设等内容在方法论层面的重要完善。
二、模糊思维与中国建筑学
模糊思维与中国建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糊思维与建筑史学(文化)
在建筑史学层面,运用模糊思维品读中国建筑历史,可以充分认知中国建筑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筑型制、特征、传统建筑技术、传统建筑文化等各方面的内涵,对认识、保护、更新中国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模糊思维的衍生,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呈现着模糊的特性,其集中表现就是虚实相生。同时,传统建筑的时空变化,也是讲究一定章法的,用文学术语来解释,就是起、承、轉、合[2]。
(二)模糊思维与建筑设计
模糊思维下的中国建筑设计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表现在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模糊性。功能的复合从根本上说是模糊空间具体生活化的体现,建筑空间作为一个系统属于开放系统,由错综复杂的模糊空间构成,它的发展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它在和自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同时,还与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发生了上述交换。在建筑设计层面,运用模糊思维开展设计,可以有效避免产生过于理性、量化、机械的数字生成形式的建筑,对丰富建筑设计手法和建筑类型具有积极意义[3]。
(三)模糊思维与建筑技术
在建筑技术层面运用模糊思维对建筑技术、材料、设备等进行全面升级,摆脱传统定式的技术处理手段,在计算机非此即彼的运算处理中增添一些自然语言。这里主要探讨建筑材料技术问题,现代建筑中通过材质运用手段,给人视觉带来的模糊感觉。这种模糊实际上也是一种含蓄。对应模糊主要包括室内外空间关系的模糊与形式特征的模糊。室内外空间关系的模糊指室内外建筑空间特征或其之间关系的非确定性。如室内空间室外化、室外空间室化、非室内非室外等所产生的非确定性。
(四)模糊思维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设计对用地性质的规划考量极为看重,立足用地性质之上通盘把握控制指标,从而完成对城市结构、空间、性质、发展方向等系列问题的规划。在特定范围内对用地性质和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设计,力争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发展,形成相互包容、相生相融的城市地理和人文形态。此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在推进模糊化,在对一些复杂、感性、边缘等问题进行原则允许条件下的模糊处理。
(五)模糊思维与建筑教育
在建筑教育层面,模糊思维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设计和理论学习,吸纳各门专业课程的精华,杜绝死板、偏激、过分理性、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其中,模糊思维在应用型大学建筑学教育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空间和前景。
三、结语
以模糊思维与中国建筑学内涵为切入点进行探索,获知如何运用模糊思维观察中国建筑学,并指导中国建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模糊思维对下一步应用型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帆,高蔚,于慧芳.思维模糊性与建筑抽象性[J].华中建筑,2008(10):54-57.
[2]童淑媛.时空融合观念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现象与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田勇.基于有效目标的中国建筑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