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中高职衔接的问题研究与解决方案探讨

2018-01-03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作者:钟清,吴杰,李和明,吴红生
  [摘 要] 阐述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专业衔接、培养目标衔接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分析问题的现状,探讨解决的方案。
  [關 键 词] 机电一体化;中高职衔接;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008-02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0%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多万人,占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比例的一半多[1]。随着国家提出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要实现这一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不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且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从一般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向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转变。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已不再满足获取中职教育毕业证书和技能,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开设的“2+3”中高职一体的招生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中高职衔接方面的问题。关于中高职衔接的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专业衔接问题、培养目标衔接问题、课程体系衔接等三方面,其中以课程体系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前两个问题又决定了课程体系能否有效衔接。国家有关部门对中高职衔接尚没有相应的详细标准可执行,在教改项目研究的基础上,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相关解决方案。
  一、专业衔接问题
  (一)现状问题
  目前,中高职专业衔接不连贯,按照2015年的高职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560301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衔接的中职专业有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和机械制造技术三个专业。这三个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衔接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别。再加上各高职院校为了生源数量问题,对中职生源的衔接专业扩大到了中职的电气、数控等专业,甚至个别生源紧张的学院连中职的文科类专业也同意招入高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这给后续高职阶段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造成教师无法全面兼顾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原有基础无法适应新专业的学习,厌学情绪严重,无法完成学业。要做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要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控制,否则现有条件无法解决高职一个专业班级由多个不同中职专业学生组成所带来的衔接问题。
  (二)解决方案
  1.首先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面。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2]。高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最方便衔接的专业是机电技术应用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即使是这两个专业,也要按照中高职阶段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合理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2.如何拓宽机电一体化专业口径,满足中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对非衔接专业的中职生源,为了解决专业基础不同,避免课程重复,对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近的专业,采用学分制选课的办法。对中职学生跨专业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情况,建议按高中阶段学历层次与普高共同编班,以增强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的适应性。
  3.采用灵活的学制。目前的中高职衔接学制有“2+3”“3+2”和“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对专业不太熟悉,不断变换专业或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后,有意多学习其他专业,可采用“1+4”的学制,即第一年学习工科基础课程,从第二年开始,选择进行与高职对应的专业学习。
  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一)现状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性初级技术型人才,但当前只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训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3]。进入高职阶段后,无法与高职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解决不了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二)解决方案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强三方沟通,解决中高职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的问题。以阶梯化成长规律确定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阶梯递进。以岗位成长过程为主线,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两个阶段在就业岗位上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之间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让人才适应企业岗位成长的要求,解决中职阶段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矛盾,保证中职阶段的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升学。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对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岗位,在中职阶段进行培养,对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的综合岗位,在高职阶段培养。总的来说就是,中职阶段重点培养的是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的人才,高职阶段重点培养的是技术性、创造性、应用的人才。
  三、课程体系衔接问题
  (一)现状问题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订统一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及研究,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自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文化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训操作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未能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差别不大,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解决方案
  1.首先解决教材与课程标准的问题。在相关主管部门没有强制标准的现状下,中高职院校可联合编写校本教材,,制订有效衔接的课程标准。在按阶梯化区分不同阶段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合理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按模块化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成长过程为主线,以岗位任务为依据,按岗位设置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块,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按照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的思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基础。按照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的要求,贯彻“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样做得更好”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达到既能使中职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同时适应就业和升学两种不同的要求,又能使高职阶段的学生避免重复学习、脱节学习、甚至倒挂学习等问题,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进行中高职层次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融合,既能分流出一般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