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金保,洪流,周家春
[摘 要]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由多个变量组成的系统,系统的状态是系统内部变量之间互动变化的结果。结合已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成果,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反思,提出完善我国学校教育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路,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及培养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动态系统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032-04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已走过3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主要来自外语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建设(胡文仲1993,2010;高永晨1998;秦丽莉、戴炜栋2013等)、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徐波、黄沈渝1998;高一虹2002;刘学惠2003;杨盈、庄恩平2007;李建萍2012;高永晨2014;刘丹2015等)、跨文化交际中的现象(刘宏2005,2007;李媛、范捷平2007;柳玉刚、徐日宣、牛秀茹2009等)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研究而言,研究者的观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事实上,依据Spitzberg和Changnon(2009)的分类,仅国外学者提出跨文化能力模式就有约二十种,包括组分模式、对向模式、发展模式、适应性模式和因果路径模式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也预示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复杂性。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本是一种纯数学范式,用来研究时间流逝中的复杂系统(De Bot 2008)。该理论的突出特征是强调系统的动态性和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应用语言学领域对动态系统理论的关注,始于2008年Larsen-Freeman和Cameron合著的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一书的出版。此后,国内学者开始借鉴,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二语习得模式研究(戴运财、王同顺2012)、英语学习者二语词汇(语块)发展(郑咏滟2014;段士平2014;王小宁2015等)、翻译能力构成与发展(方红、王克非2014)等。虽然国内外的研究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成观点各异,但都倾向于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涉及多变量、多系统的动态系统。因此,本研究拟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反思,提出建构和完善基于课堂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框架和思路,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提供借鉴。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态系统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这两个概念是并存的,学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观点各异,持等同论者有之,相异论者也有之。本研究采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术语,但在论及相关研究时使用原作者的提法。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反映的是其一般属性,用来回答“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其外延则指具有这种一般属性的具体表现。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表现为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相继提出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延性因素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中,被列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外延性因素主要有知识、技能、态度、思辨、策略、理解、表达、意识等。外延性因素越是多样,越能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的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越有利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属性的认知。当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把握,还需要克服跨文化交际研究学科单一的不足。彭世勇(2005)指出,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的语言和语用能力等同起来,是我国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局限。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跨学科,这样才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揭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从知识、情感、态度和技能等多个维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者提出了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等诸多分项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列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外延因素,但对“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缺少阐释。什么是“能力”呢?从心理学上来说,“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据此,我们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为:个体在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成分。这种界定方式不仅避免了陷入以一种“能力”界定另一种“能力”的无限循环,还将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展现的稳定的气质和性格因素纳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畴,既丰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延,同时也能更好地解释了为何谦虚、亲和、友善等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了,而这些变量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是被忽视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依据动态系统理论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因此,体现个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心理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個体的心理特征要素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例如,个体的性格能够在动机和环境等内在和外在变量因素的推动作用下形成、稳定或者变化,也能够反作用于其动机和所处的环境。此外,顺利完成某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涉及交际个体的心理因素,还需要个体具备相应的交际能力。胡超(2001)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要突破本文化的界限、局限,深层地进入、了解异文化,从而拓展自己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自己放在更深远繁复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人类彼此间的交际与交流。然而,个体的交际能力也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渐获得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