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2014-03-09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倡导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返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建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为他投身中国建筑研究奠基了思想根本。本文环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辰及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海内陆续开展的几项勾当,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何从梁思成精神中得到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示。
    一、2006年,值得回味的三次建筑学术勾当
    自2005年11月《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赴四川李庄考察,全力组织《图说李庄》一书的编撰出书,到2006年3月、4月先后与中国文物研究所配合筹谋开展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勾当,4月20日举行“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等,均在海内建筑界内外引起回声,从必然层面上组成了中国建筑学研究与普及的思想“舆图”。因为这些“寻根”的建筑之旅,留下最多的不只是建筑文化的印迹,还包罗对现代建筑设计创作观的启迪与思考。
    1.《图说李庄》一书讲述了什么“一首记载营造学社六载寒窗书写中原建筑文化的雄伟诗篇,一幅描绘长江古镇千年集合中国粹界精英的绵长画卷”是《图说李庄》一书封面上的导语。作为该书的筹谋与主编,要求我们力求该书要出格掌握住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所作的突出孝敬。因为2006年是中国营造学社遏制事情60周年,所以记载并流传李庄文化与李庄精神十分重要和火急。今后种意义上讲,《图说李庄》是一本普及“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建筑文化读物。
    2.“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寻到了什么“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勾当留给后人的不应仅仅是记忆,更要唤起一种精神及联想:这里有对逐渐消失的人和事的回忆,更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令人折服及打动之处的理解;这里有对传统建筑文化与工艺留存的火急认知,也有令人扼腕痛心的现代“建设性粉碎”的高速成长的商业之声;这里有无比富厚而细腻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及固有的东方文化意义及美学价值,但不少现实无情地答复我们的总照旧一声高过一声的无奈感叹!恰恰正是这种现实影响力,要求我们该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总括“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的建筑精神。
    3.“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昭示了什么2006年4月20日正值梁思成先生105岁生日,来自建筑界、文博界专家们纪念这位世纪的建筑伟人。国度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发言道出来集会的主旨:我们毕竟该如何认识纪念梁思成与文化遗产掩护的干系;我们毕竟该怎样从对梁思成的记忆中、吸取到对今天有益的思想;我们毕竟该怎样采纳法子和动作才气不辜负先哲对我们的期望。为此,要从古建掩护与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不敷出发,倡导应该担任和发扬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与文保精神,其焦点就是要学习梁思成注重科学研究、看待文化遗产及其掩护一丝不苟、学贯中西、具有远见高见的精神。
    二、我们该如何认知并理解梁思成的建筑精神
    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只有向学术巨人学习,才气迎接中国建筑科学艺术的伟大再起。他认为,梁思成的一生有如此巨大的孝敬,与他的家学渊源以及坚实的海内外根本教育配景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他博大的胸怀及不倦的敬业精神时,很有须要从他身上掘客到更深层的储藏。那么我们该如何汲取一代宗师的精神力量呢?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估价并总括梁思成给中国建筑界所留下的建筑思想。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作出归纳:
    第一,要学习梁思成在国度危难环境下的勇于继承与默默坚守的精神。这里细阐明至少包罗如下寄义:
    ⑴中国建筑文化应该不该该面对伟大?
    ⑵中国建筑文化可能不行能缔造伟大?
    ⑶如何去理解并掌握伟大的中国建筑文化的尺度和标准?所有这些都需要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这种继承与坚守本质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传承,它是要有远见与胆识的。早在1955年,梁思成便陷入批判“复古主义”到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狂风雨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然而,面对极重的代价与压力,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执着及坚守精神仍令子弟折服。
    第二,要学习梁思成高贵的掩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李庄,梁思成最担心的是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粉碎。他曾应邀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体例中国华北及沿海各省文物建筑目录,并在军用舆图上标清所在,他同时建议美军在抨击日本时,要掩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一位中国粹者成为掩护日本侵略国传统建筑的恩人,这太不容易!因为就在抗战期间,林徽因的弟弟是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梁思成在悔恨日本列强的同时,仍认为掩护京都与奈良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梁思成先生崇高的国际主义建筑精神早在60年前绽放的光线,所以日本人民称梁思成是掩护日本文物建筑的恩师。
    第三,要学习梁思成“学贯中西”的建筑“国粹”的大文化精神。回想并学习传统是必需的,重在要视传统文化为魂,但也切不行总逗留在担任文化遗产的层面,必需寻求在担任中如何成长如何创新。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认为,参考“我们本身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智慧的应用”,即可缔造出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所以,今日的“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呼喊中国建筑师瞩目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目的在于不只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性,更便于找寻到属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成长之径。
    第四,要学习梁思成主动开创中国建筑文化新场面的精神。在“国粹”倍受存眷的今天,我们尤其应树立起建筑上的“国粹”模范——梁思成先生的形象。因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将西方建筑科学要领引入中国建筑营造学社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的建筑成绩。195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创立大会上,他又提出了建筑的“可译性”与“翻译论”等概念,将中国建筑构图元素与西方文艺再起时的建筑词汇作了比拟性研究。
    第五,要学习梁思成存眷社会成长的责任感意识与精神。“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让我们顿悟: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一个失去本身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了本身民族特色的都市与建筑设计,是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和竞争力的。建筑师不行作文化遗产的“粉碎者”,而要操作本身的理解力及创作力做文化遗产的护花使者。如果说,文化品牌是最具生命力的企业资产,那么追求民族文化的企业生长将是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叫醒。因此,“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的完整意义恰恰表此刻遍及的文化上,它是在新形势下对建筑文化的抢救、整理与成长;它是对建筑历史的高水准的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及掩护;它不只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法令认知,更是在全球文化大配景下文化与创意精致化的乐成实践。所以,其意义岂论对建筑界、照旧文保界都十分重大和实在。
    第六,要学习梁思成治学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求实精神。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在物质糊口很是艰苦的条件下,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先驱者的建筑学、文物掩护事情者,尚且能开展那么多历史遗迹的观测、古代建筑的勘察测绘、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事情,留下这么多名贵的遗产,这自己就表示出的是一种非凡的现时代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科学研究的精神。
    第七,要学习梁思成探索切合中国实际的建筑创作理论的务实精神。早在45年前的1961年7期《建筑学报》上,梁思成颁发“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论文章,今后刻的概念看,那是在很是时期的又一不凡的理论建树。由于文章对1959年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上讨论过的建筑设计中的理论问题一一涉及,并从实际出发解读了“合用、经济、美观”的设计目标,所以今天读来仍感想很贴切。如个中对“传统与革新”的阐述,很切合今日国度“文化遗产日”的根基思想。它对今天的启示在于,不只要作历史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比拟,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的建筑精神中寻求答案,阻挡简单的形式主义的“西洋化”或“中国化”。
    三、梁思成建筑精神留下的现代启示
    追寻往事并非仅仅为了怀旧,因为历史与记忆中给以现代诸多启迪与借鉴;追忆学术前辈更非为了留存经典,重在要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寻到先哲为我们留下的名贵精神财产。面对巨匠的建筑精神,未来我们还应再做什么呢?建议应具体采纳如下动作:
    第一,“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作为国度“文化遗产日”的系列勾当已获得了准确定位,而且“四川行”得到学术交流上的乐成,所以建筑界与文保界的相助是可能的,是有文化认同的,是会不绝发生出好成就的。因此宜在“四川行”后当真总结其成就,当令地再举行“山西行”、“陕西行”、“云南行”、“京津冀行”等,使建筑界及文保界的专家们能尽快且较为系统地沿梁思成当年走过做古建测绘之路全面考察一遍,从而完成新意义下的《梁思成古建之路考察陈诉》(××卷)系列。我以为该系列书籍将在新形势下成为海内建筑界及打点界有用的参考书目。
    第二,建筑测绘是建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它与摄影与素描差异。对付建筑遗产掩护而言,岂论是日常维修、损坏后的修复、乃至非凡环境下的易地重建都离不开一套完备的测画图。但必需指出,如今还在传授建筑测绘的高校已不多了,学生们专门去做古建筑测绘实践的则更少,这是“国粹”在建筑上的一个丧失。为此建议:全国各高校建筑院系要规复古建筑测绘课程,《建筑创作》杂志社愿组织承办“全国建筑院校学生古建筑测绘大赛”,用最大的努力传承中国建筑“国粹”的经典与精华。
    第三,要花大力大举气发起并提升中国建筑文化的公家普及力度。建筑作为一种繁重要的文化载体要想发生社会效应及影响力就要加大对宣传及流传的投入力度。为此建议:种种传媒要为建筑、尤其是中国建筑及其建筑师开辟栏目,不只要讲述建筑与建筑师的故事,更要开辟欣赏点评栏目,辅佐公家走上品读建筑、认知建筑之路,使中国尽快从文化层面上步入建筑文化大国,而非“工地”大国的境地。
    第四,建议筹办“中国建筑文化基金会”,以支持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挖掘及流传事情。“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勾当前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开始对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及梁、林故宅的测绘与修复筹备,但我以为这只是寻找梁思成建筑精神的一个方面,同时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掩护及宣传,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的博物馆,以及中国一大批老一辈建筑家的思想都有待于再研讨,这些根本事情都有待于必然根基数量的基金支持。就如同梁思成已成为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一样,我们也要再推出对中国及世界有影响力的20世纪一批中国建筑学家及建筑师,而所有这些内容都一定以深厚的研究与丰裕的基金作为保障,不然将难以在短期内将20世纪的中国建筑学人及其建筑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全面地泛起给世人。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