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2014-03-10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多年来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从天然资质讲,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因此我们曾经缔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我们却掉队了!而恰恰从这一时期起,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地址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从头崛起,走到我们前头去了。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几多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下面仅以我们传统的建筑文化为例,讲点小我私家观点。
    世界上的建筑(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属于艺术领域的大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别,根基上有两类: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风行于世界绝大大都地域;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风行范畴很小,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域。两种形式的建筑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各有差异的气势派头和艺术特色。就艺术而言,各有差异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很难分出崎岖。这篇演讲,仅从反思的角度,着重谈谈我们的建筑文化中那些制约着我们成长的、值得我们当真思考和克服的负面现象。
    纵向秉承的惯性思维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两种差异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差异的功效:一个不绝反复前人,不思打破;一个则不绝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可资证明。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从形式到气势派头都只是单一的成长,没有产生过质的变革,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其气势派头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腊气势派头、古罗马气势派头、拜占庭气势派头、罗马气势派头、哥特气势派头、文艺再起气势派头、矫饰气势派头、巴洛克气势派头、古典主义气势派头、浪漫主义气势派头、折中主义气势派头、现代主义气势派头、“后现代”气势派头……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秉承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程度为坐标,以前人的成绩为荣耀。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绩,也不高山仰止,而设法逾越他们,努力向前探索。正如鲁迅当年所归纳综合的: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两种差异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差异的功效:一个不绝反复前人,不思打破;一个则不绝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纵向秉承思维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例子表示在,处处热衷于搞仿古建筑,个中“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堪称其最高音响。说是为了“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光辉”,殊不知,美是不行反复的!若是可以反复,则今天世界上的艺术品早就没有处所可堆了。况且圆明园是极为重要的国耻纪念地,是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重修意味着对“现场”也就是对文物的粉碎。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绝创新,因为人的审好心识是不绝变迁的,并且这也是历史成长的客观要求。
    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从世界范畴看,跟着出产力的成长,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质料的诞生,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品,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然而,中国历史的成长,整个儿讲就慢了西方一大拍,即少了一个产业时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这意味着,客观形势已不答允中国建筑从本身的娘胎里孕育出本身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们一边招架,一边接受;来不及细嚼,不免囫囵吞枣,就是说:简单仿效。这在开始阶段是不行制止的,对付异域的人类文明成就,先要“拿来”,尔后才气进行鉴别、挑选和借鉴。但如果一味“拿来”,或“拿”的时间过长,这就值得注意了。吸收别人的优点,究竟不能取代本身的缔造。学别人,如果只学其外貌,即形式和睦势派头,而不学其本质,即缔造精神,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窠臼,既没有缔造出属于我们本身民族本性的对象,也没有活着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职位。功效,到世纪末一看,缺少本身的对象,没有进行须要的反思,顿时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即把“大屋顶”气势派头看成中华民族永恒稳定的建筑美学法例和艺术模式,处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
    应该说,作为民族遗产,适本地、扎扎实实地重建一点古建筑是无可厚非的,但铺天盖地的搞,甚至借“弘扬”之名,“一窝蜂”地大贴“古建标记”,就有违历史纪律了。
    技术教授的滞后性师傅教给徒弟的除了与建筑直接相关的纯技术常识外,一般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和须要的根本理论常识。这样学出来的徒弟只能算是个懂技术的匠人,而不行能是个有文化的“常识分子”或建筑艺术家。
    正如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悲剧和喜剧)的根本上成为雄踞欧洲两千年的理论泰斗一样,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维特鲁威的《十建筑书》,它不只在希腊罗马富厚的建筑实践根本上,对其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载,并且作了理论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着作。文艺再起时期,欧洲人又有了帕拉提奥的《建筑四书》,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又称《建筑十篇》),维尼奥垃的《五种柱式范例》等。它们按照欧洲建筑的成长,从差异方面,在差异水平上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当真而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对而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行低估的感化。至于现代和“后现代”他们也有多种经典性理论着作遍及传播。
    对比之下,作为木构建筑程度最高、经验最富厚的国度,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得多。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下属于政策、规矩一类的《考工记》。之后过了上千年,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元代有过《经世大典》和《梓人遗制》,但都不完备,并且多数失传。比力完整的是宋代李诫写的《营造程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例例》,这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尤其是前者。但它们都着重在建筑质料、施工技术和打点方面的记述,理论升华和美学探索仍很缺乏。
    西方建筑的美学看法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在造型和装饰根本上的。跟着新的建筑质料如钢筋、水泥、玻璃等的诞生,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人们丢弃了这一传统,转向对布局的重视。这时很多人发明中国建筑的优点,因为中国建筑的艺术玄妙和美学特征主要就表此刻布局上。作为现代建筑扛鼎人物之一的美国建筑师赖特就曾对中国建筑大加赞赏。可惜我们本身很少有人发明这一契机。只有梁思成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之间的这一机缘。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宏图悲剧性地落了空。
    常识的更新与进步,技术的提高与成长都需要符合的情况,至少要有信息通报和交流的渠道。常识的教授与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这样的条件。古罗马建筑的发家跟它在这方面的领先很有干系。他们早在公元三世纪就有了建筑工程技术学校,开始以集群和范围的方法培养人才。然而我国历代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师徒相授或家族教授的途径。这种方法的狭隘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横向联系,缺乏信息交流;容易坐井观天,难有竞争宏愿;看不到差距,少有幻想;即便是恩师,最后还要留一手“绝招”,以防后生抢了本身的饭碗。在这种关闭的条件下,很难出得了人才。即使是天才,恐怕也难成气候。因为视野狭小,心理关闭,很难得到奇想的灵感。即使得到这种灵感,也很难拿出推陈出新的勇气,因为师傅一般不许徒弟越雷池半步,更不肯看到他逾越本身。为什么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气势派头始终不能更新换代,而只能在本来的根本上作渐进式的改造和提高?我想这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法有很大干系。
    这种教授方法还决定着教授内容的单方面性与有限性:师傅教给徒弟的除了与建筑直接相关的纯技术常识外,一般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和须要的根本理论常识。这样学出来的徒弟只能算是个懂技术的匠人,而不行能是个有文化的“常识分子”或建筑艺术家。我国历史上的人才制度从底子上说是一种培养权要的制度,即所谓“学而优则仕”,只有走仕途,才气有前程,有前途。学技术到头来照旧个别力劳动者,是匠人,是“工匠”,而不是建筑工程师或建筑艺术家。须知,匠人的习性是反复,艺术家的个性则是缔造!不难想象,这种教育制度决定了我国建筑学的命运。它使我国的建筑的形式和睦势派头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恒久逗留在单一的场面,形成了一种“超不变布局”。
    忽视建筑的艺术属性从建筑师的职位与影响来看,我们的古代建筑师不管成绩多大,一律被置于“工匠”职位,因而被载入史册的很少,能被老黎民叫着名字来的更少。
    建筑自从挣脱了遮风避雨这一最根基的原始成果以后,它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担保成果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把衡宇盖得更悦目,成为建筑师的主要追求。建筑美学的根基特征就表示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建筑的艺术属性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公论。在欧洲,“艺术”或“美术”这一观念向来就包罗绘画、雕塑、建筑这三大门类。然而中国古代始终把建筑排除在艺术之外,直到此刻仍有不少人甚至包罗少数建筑师持这种概念。
    建筑的艺术属性至少包罗下列五个方面:建筑具有韵律的美。它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故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建筑具有雕塑的美。这不只表示在建筑物所从属的那富厚的浮雕和雕塑陈列品,就是建筑物自己的轮廓和造型也具有这种雕塑的特性,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建筑具有布局的美。建筑的美不只表示在外部造型,并且也表示在内部空间。在这里,力学与美学难解难分。建筑具有装饰的美。建筑物的装饰犹如人的衣饰。“人恃衣裳马恃鞍”,建筑亦然。建筑具有诗意的美。这主要表此刻建筑与情况的干系中。海德格尔那句所谓“诗意的栖居”几乎成了“后现代”建筑的座右铭。
    建筑的以上艺术属性古今中外皆然,只是水平差异罢了。问题在于,两千多年来,我们的建筑只对一种形式和睦势派头进行了追求,并使之到达极致。但在这方面所表示出的毅力和所投入的聪明总量而言,我们是不如西方人的。
    首先,从建筑物所投入的时间和力量来看,我们的大型建筑在古代一般只花几年、十几年,而人家一般须花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个中有名的如圣。彼得大教堂前后花了121年;巴黎圣母院经历了139年;科伦大教堂甚至断断续续搞了600余年!现代人高迪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已经123年了,至今仍与脚手架相伴。即以最近落成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柏林火车站来看,以德国的经济和技术力量,竟然用了11年!
    其次,从建筑师的职位与影响来看,我们的古代建筑师不管成绩多大,一律被置于“工匠”职位,因而被载入史册的很少,能被老黎民叫着名字来的更少。而欧洲的老黎民,谁不知道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辛克尔、赖特、格罗皮乌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我国20年前本身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被单独列为词条的中国建筑师一共只有16名,个中古代的占8名。这8名中,只有1名有生卒年,2名只有生年,而无卒年。可这两人别离是我国重要建筑理论着作《营造程序》和《木经》的作者!另5名生卒年都不详!而这5人中大都都是明清时期的。而中国古代文学家被单独列为词条的约有1050余位;中国古代美术家被单独收入的也有300多位。
    第三,从建筑理论的总结、建设与影响来看,如前所述,西方是领先于我们的。
    第四,从统治者的意向来看,从来都是强调成果而忽视艺术。我国的帝王们为了权力和享受需要弘大的宫殿和豪华的园林,但对建筑自己,几乎没有人表示出出格的兴趣,不像外国的君主们经常以建筑为尚、为荣。古罗马天子奥古斯都曾孤高地说:“我接手的是砖头的罗马,我留下的是大理石的罗马”。至于法国凡尔赛宫的首建者路易十四对付建筑的追求更是殚精竭虑。这一传统在今世的蓬皮杜、密特朗等法国总统身上依然可见。
    第五,从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比力看,在西方,最光辉、艺术成绩最高的建筑是教堂和庙宇,而在中国,最光辉的建筑却是皇宫和皇陵。耐人寻味的是,世界上通常供人享受的皇家建筑远远凌驾供神使用的宗教建筑的国度,厥后都衰落了。
    值得反思的“墙”文化我们几乎历朝历代都在筑墙,我们一直以来都在“防”,到头来却是防不胜防。
    自奴隶制时代起,中国统治者那种君临一切的自我意识就长短常强的。这种无上至尊的威权需要一种象征,这象征需要一种载体,最好的载体莫过于建筑了。正如汉初衔命建造未央宫的萧何所说:“皇帝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于是我们有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宫殿,最壮观的陵墓。而老黎民的衡宇则是一片低矮和晦暗。这种巨大的反差,一定要在百姓的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即压抑感和窒息感。近年来很多处所的当局大楼盖得越来越光辉,并且往往占据都市的“制高点”,让老黎民望而生畏,这种状况值得反思。
    中国的墙之多为世界之最。你看:国度有万里长城,都市有城墙,单元有围墙,家庭有四合院,此刻甚至成长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防盗门。如此层层困绕,不能不说是一种世界奇观。与“墙”相联系的是“门”。我们的建筑物的门外貌看起来当然不算少,但能让你走的门是极少的。究其理由,都说“为了打点方便”,而不是“为了群众方便”。这是“官本位”与“民本位”的颠倒。
    这种以“防”为特征的“墙文化”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反应了中国历代统治者“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他们为了世世代代安巩固稳地“坐江山”,不吝一切代价,掉臂人民死活,动辄进行浩荡工程,一味进行物质上的消极防止,而不是从精神上培养人民的抵御意识和斗争意志,进行积极自卫。
    其二,造成百姓心理的纯真防守性。我们几乎历朝历代都在筑墙,我们一直以来都在“防”,到头来却是防不胜防:想打进来的都打进来了。一种见凶就躲的百姓,再坚固的防卫墙、防盗门、防盗栏,能从底子上解决问题吗?
    其三,造成百姓心理的自我关闭性。我们世世代代被无数的墙团团围住,眼界越来越狭小,以致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自以为处于世界的“中央之国”,盲目排外。关闭的情况未便横向联系,可使老黎民动静闭塞,循分守己,不易接受外来的“危险思想”。关闭的情况可以造成关闭的心理,而关闭的心理有利于养成对统治者的驯服习惯,有利于适应封建主义等闲而稳固的统治。
    尽管如此,我们照旧要将劳民伤财建造的“墙”与作为历史文物的“墙”加以区分。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范围弘大的国墙、城墙,尽管在军事上也许能起一时的防止感化,但对其时的出产力成长无疑是一种阻碍或抑制。而从实践历程看,所有的墙最终都未能起到城防、国防的底子感化。但作为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历程,这些“墙”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历史证物,它确凿地证明中国人在意志和力量上能够做到什么。因此,对付这些遗产,我们应该作为国宝予以充实的尊重和珍视。这是祖先们用无比巨大的血汗代价换来的啊。
    走出“担任传统”的误区“担任”成为抵抗革新的挡箭牌,尤其抗拒“反传统”的要求和努力。殊不知,反传统是艺术革新的推进器。
    由于“纵向秉承”的思维惯性,“担任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口号在我们这里频率出格高,几乎与当年西方人“反传统”的口号同样响亮。问题是,传统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正面的部门,又有消极的、负面的部门。而有些人由于“已往”的情结过重,担任的背后往往掩盖着负面的对象。表示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是:“担任”成为对前人的形式和睦势派头的纯真仿照和反复。近20余年来,大量仿古建筑的呈现就是有力的说明。这种“西装加瓜皮帽”的“假骨董”,使我们的很多城镇变得不正经,酿成一堆堆充斥着“建筑垃圾”的大杂烩。
    “担任”成为抵抗革新的挡箭牌,尤其抗拒“反传统”的要求和努力。殊不知,反传统是艺术革新的推进器。反传统的人并不是不要传统,他只是不想反复前人有过的对象罢了。鲁迅就是一个既善于担任传统,又敢于阻挡传统的“大喊猛进”的伟大斗士。
    担任传统的实质是学习前人的缔造精神。通常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反复为耻:即既不反复前人的,也不反复他人的,甚至也不反复本身的。因为“仿照乃是最没有前程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毛泽东)。艺术贵在原创,而原创都是一次性的。
    总之,无论是担任传统,照旧反传统,其功效都应该是成长并富厚传统,进而推进今天的建筑事业更快更好地成长。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