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写人物通讯让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

2014-10-17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新闻娱乐化现象试析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下)
写人物通讯 让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 更多精品 源自 计 划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中有两大关键词:一、人物写作,二、叙事方式。
    先说“人物写作”
    翻开新闻教科书:“人物通讯以先进人物为主要报道对象。但也不排除对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或正处于转变中的人物的报道。这些方面的报道,虽然不是人物通讯的主流,但还是对时代的某个侧面的记录和反映,大大地丰富了人物通讯的内容。”
    再谈“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是指叙述事情的方式方法。相对于选题、人物、事件这些内容而言,叙事方式属于形式的范畴。
    别林斯基曾说:“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
    固然,新闻作品的生产不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但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大抵亦如此。人物通讯中,形式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呢?在做写人的文章时,能不能进行一些叙事方式上的创新呢?
    传统的“写人文章”,最常见的是第三人称纵向叙事模式,即按时间发展顺序(比如人物的成长经历,人物的工作经历)为线,以记者这个全知者的口吻,串起一个个故事。这种传统写法逻辑清晰方便理解,但随着现在媒体的变化,其弱点也渐渐呈现出来。如:容易形成大块文章,引起视角疲劳;因为只有时间这一条线,导致一些抓人的情节跳不出来,叙述易拖杳,不符合现在媒体“短平快”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写作手法。
    蒙太奇式叙事方式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是电影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指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把这种电影的叙事方式用到人物写作中,有着它最大的优点,即镜头的跳跃感。这种镜头的跳跃,不用拘泥于时间先后,可以把最精彩的镜头最直接地呈现出来,这样,主题更突出,行文更简省。
    武汉一家报媒副刊版《生活在富人边缘》一文,便是一次用蒙太奇叙事方式的尝试。
    文章主人公是一位以卖名车为职业的女孩薛莎莎。文章开头这样写道:“销售高档汽车,使她成为一个生活在富人边缘的平民女孩。她好奇,也尴尬,她彷徨,也坚守。我们对她的采访,便在这些不同频道的转换间,缓慢进行。”
    接下来的正文分为四个部份,分别突出她从事这项特殊工作的四个特点:新奇,尴尬,质朴,坚守。而每个部分,都是用一个“图像定格”作为开头。固然,这里没有图像,只有文字,不过简单几笔,便再现出一幅图像,仿佛一架摄像机拉近,读者看到了镜头中定格的一幕。每一个图像定格,都是一次时空的转换,让读者在一幕幕场景的转换中,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各种生存状态。正因为运用了蒙太奇的叙事方式,镜头之间跨度虽然大,但不用担心出现起承时交代的繁琐,没了繁琐的叙述,主题自然更容易突出了。
    解释性叙事方式
    解释性叙事方式,不像蒙太奇叙事方式,是用一个个镜头的拼接串起人物特点,而是通过对一件件具体事物的解释,从侧面把人物的特点进行展现。
    当然,这些具体事物,都是与主人公相关的。比如《许婆婆相机中的桥》,文章从头到尾,全部都在对许婆婆创作的几幅照片进行解说,看似没有直捣主题,好像偏了题,而恰恰是在对这些作品的解说中,许婆婆对于桥的热爱,跃然纸上。
    再如《群众演员,甲乙丙丁》,写的是一个热爱当演员的普通人,她一直没当成演员,多年来,一直是一名群众演员。她出演的角色甚至小得连名字都没有,只有“甲乙丙丁”这样的代号。文章用“工人老大姐甲”,“贵妇乙”,“老师丙”,“围观群众丁”,串起她当群众演员的故事。这四个角色,正是她出演的群众演员中,最难忘的角色。整篇文章,都在对这四个角色的拍摄进行阐述,对她扮演这四个群众演员的经历进行解说,在对这四个角色的解释中,人们对这个女人当群众演员的爱好,有了朴素的理解和感慨。
    假借式叙事方式
    所谓“假借式叙事方式”,说通俗些,即是要写此人,却不直接写此人,而通过另外一个特殊人物与此人交往的感受,来写此人。好比是拍照的时候,不直接拍对象,却找到一个中间物,作为“前景”,透过前景再拍对象(后景),这样的照片才有层次感。
    人物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写一些“好生常谈”的对象,表现一些不再新鲜的主题时,这样的假借式叙事,能让文章做出新意,别有洞天。
    例如写一个残疾女子,此人虽然是聋哑人,但却积极阳光地生活。身残志坚的主题,早已老套了,那么,怎样才能把老主题做出新意味来呢?
    通过采访,我发现这个残疾女子一直和一个健全的大学生交往,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却成为了好朋友,而且与我想像的完全不同,在他们的交往中,不是大学生帮助她,而是她反过来帮助这个大学生,这种意料之外的东西,恰恰才是新鲜的,才是打动人的,才是不落俗套的。
    不直接写残疾女子的生活,而是站在这位健全大学生的视角,写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交往故事,用他的眼睛看她,用她的心感受她,一步步,一步步,从他们相识到成为朋友,他感受到一个接一个出乎他意料的细节与片断,这些细节,也牵着读者往下看,牵着读者去了解那位特殊的女子。
    倒叙式叙事方式
    写人的文章,一般的倒叙,是开篇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跳回到从前,一步步讲述故事的起因与经过,实际上,自跳到从前起,后面的部份便都是顺叙了。而我们所尝试的倒叙,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倒叙,即一开篇写结果,然后并不跳到开头,而是跳到经过中,从一个经过再跳到前一个经过,一点点跳回到从前,最后才交代起因。
    《半世楚剧情》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讲述的是湖北省楚剧院原副院长袁希治半辈子与楚剧为伴的故事。由于他的故事纵向时间拉得很长,他与楚剧结缘的传奇人生从小伊始,所以,写这种“半辈子型”或“一辈子型”的人物,时间跨度之长,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传统写法——顺叙,从小写到大,从大写到老。或者加入些新元素,开头用现在的故事,然后倒回到从前的故事,再从小时讲到现在。
    最后,这两种手法我都没用,而是采用了一种彻底的倒叙。从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文章叙事结构的特别——“16天前”,“3年前”,“5年前”,“18年前”,“45年前”,层层倒转,小小的一张报纸上,一个58岁的人最后回到13岁的童年,那一年,正是他与楚剧结缘的开始。
    从果写到因,从老写到小,仿佛时光倒转,与人们的思维顺序正好相反。这种尝试,对于展现这种时间跨度大,需要“长镜头”拉伸的人,很是值得。

更多精品 源自 计 划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