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新闻娱乐化现象试析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下)
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
文章
来源
自
3
e
du
教育
网
【摘要】本文以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为视角,呈现广州亚运会传播的特点,分析多媒体互动、电视媒体与视频媒体形态突出、自媒体凝聚碎片化信息等传播方式。进而探讨体育塑造传播环境、凝聚城市形象、促进跨文化传播等功能。
【关键词】体育文化;城市形象;传播方式;传播功能
城市形象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是整体实力的体现,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形成凝聚力、辐射力。体育赛事作为“世界语言”,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广州市借第十六届亚运会举办之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提升了城市形象。
一、广州亚运会的传播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中华民族迎来的又一次国际盛会。媒体以全景式思维、国际化视野、差异化竞争等方式弘扬了奥林匹克和亚运精神,体现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
1、全景式思维
与日本广岛、韩国釜山亚运会把奖牌情况作为报道重点相比,广州亚运会进行了全景式报道。一是报道了奖牌情况、赛事安排,体现了激情盛会的理念。二是报道了广州亚运会一流的组织、设施、环境和服务,中国、广东、广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对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体现了和谐亚洲的理念。
2、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视野开拓了报道眼界,挖掘了报道深度。一是重视对外传播。报道资源向国外媒体开放,展现亚运会的开放性。报道内容采取国外的视角,吸引国外受众的关注。建立网站,卫星电视转播等传播渠道,向世界传播。二是重视与国外媒体合作,与国外媒体组成报道联盟,在采编、广告和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3、差异化竞争
央视和新华社对奥运会报道一支独大,造成了同质化现象。广州亚运会报道多媒体协调互动,呈现了差异化竞争的局面。如亚运会的官方媒体为受众参与亚运,了解亚运提供了渠道。传统媒体以专题、专栏、深度访谈、特刊、特别节目等形式,全方位报道了亚运会。新媒体以其迅速的信息,快速的传播渠道,多方位的互动等方式报道了亚运会。
二、广州亚运会的传播方式
面对“碎片化”的时代特征,广州亚运会以多媒体互动、电视媒体和视频媒体形态突出、自媒体凝聚碎片化信息等传播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报道了亚运会,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碎片化的需求。
1、多媒体互动
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交织的时代,单独依靠一种传播形式难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碎片化需求,需要组合多媒体平台,进行全媒体互动,促进亚运会传播的全覆盖。
(1)多媒体平台
多媒体平台是以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新媒体以及亚运商品、文化活动等组成的四维传播平台。广州亚运会开设了14个频道的官方网站,出版了官方杂志来报道亚运会的全过程。《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报道各显神通,精彩粉呈。奥一网、南方网、南方报网、南都网等也全情投入,滚动播报。
(2)全媒体互动
多媒体平台组合的基础上,各媒体之间互动,实现了全媒体的互动传播。如羊城晚报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与金羊网进行报网互动,实现报纸和视频同步播发。与广州电视台联合策划新闻专题的采访活动,共同采访、共同播发,实现了文字见报纸、影像见荧屏。
2、电视媒体、视频媒体形态突出
电视是广州亚运会传播的主体,互联网直播、手机直播、视频分享等视频媒体报道使亚运会报道更加精彩,更加无缝地传播。一是电视媒体是亚运会传播的主体电视是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适合体育赛事报道。另外,电视普及程度高,收视成本低,使之成为了亚运会的传播主体。如中央电视台的CCTV5每天18小时全频道直播报道亚运会,CCTV1高清及标清频道每天7个多小时的赛事及新闻专题直播,CCTV7每天3小时赛事直播,CCTV12每天4小时赛事直播等。二是视频媒体对亚运会的推动作用明显。视频媒体互动性强,受众边看比赛边聊天的体验符合了网民的特点和需要。如固网、宽带和3G视频互动,3G无线宽带和宽带、固网的融合,使手机和电脑的实时互动,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媒体及时通讯。
3、自媒体凝聚碎片化信息
生活节奏加快后,媒体接触情况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不能全天候的满足受众的需求,自媒体形态多样,形式灵活,补充了传统媒体遗漏的时间和空间市场,形成了互补性结构。自媒体简易操作和低门槛进入制,吸引了众多的草根民众,催生了用户的个人表达欲。个体化、私语话的叙事风格在自媒体中凸显,大量原创性的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自媒体对亚运会的报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互补性结构,凝聚了碎片化信息,形成了立体化的组合传播模式和无缝化的传播,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碎片化的需求。
三、广州亚运会的传播功能
迈克尔·霍尔指出,重大活动本身是一种机制,它能够使城市“商品化”,起到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和游客数量的作用;它也能塑造出健康发展的城市形象,从而引导居民表达对城市的一致认可。亚运会是亚洲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比赛,不仅能够展示城市自身形象、还是扩大影响力的难得契机。
1、塑造传播环境
体育文化要素分为体育元素、文化宣传、公关活动、体育赛事等四方面,都具有展示的属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广州塔等体育场馆的建设,反映了城市的面貌、发展成就,使人们真切感受到城市变化的速度和变化的领域,提升了城市品位,树立了城市形象。开闭幕式等文化宣传活动,向世界介绍广州的历史文化特色,有助于城市形象的长远塑造和传播。城市公关活动为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快了城市发展。境外媒体和国际综合类媒体对体育赛事的关注,促进了城市文化、理念和形象的传播。
2、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体育的交流可以跨越种族和语言,是实现跨文化传播是一种有效路径。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亚运会作为亚洲的体育盛会,以其独特的形式更具全球跨文化传播的优势。第一,亚运精神的同一性。2010年广州亚运会弘扬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亚运精神,秉承“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得到了亚洲各国人民的认同,为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和基础,使中华文化以亚运会为平台,进行跨文化传播。第二,体育活动的跨文化传播性。体育健儿是跨文化传播的形象大使,通过李宁、刘翔、姚明等中国体育明星的宣传,促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武术、射箭、踢毽子、气功、舞狮、舞龙等民族体育项目,以积极的姿态广泛参与世界范围的体育赛事,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另外,开闭幕式中的文化表演,蕴含了岭南文化的精髓,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彭靖里, 马敏象, 安华轩. 中国城市形象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J]. 区域经济, 1999,(1).
[3] 林如鹏. 广州亚运会传播目标与跨媒体传播策略[M].广州亚运传媒论坛, 2009.
[4] 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 刘海唤. 人文体育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关系——以广州举办亚运会为例[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5).
[6] 宋修妮, 李博. 浅析现代体育与城市营销的协同作用[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4).
[7] 雷选沛. 论体育运营城市[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5).
[8] 朱瑛. 现代体育与城市形象建设[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