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新闻娱乐化现象试析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下)
电视庆典式晚会的文化意义
来
源
自
【摘要】电视庆典式晚会,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在中国的电视舞台上出现的机会比西方来的多。本文探讨春节联欢晚会等中国庆典晚会在节目和狂欢背后所隐喻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电视庆典式晚会;媒介仪式;集体无意识;社会记忆;文化意义
从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登上中国民众岁末狂欢的舞台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26届。边吃团圆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在小品的笑声中,在歌舞的欢声中,在主持人的祝福声中度过旧日,迎接新的一年,成为一代中国人过年狂欢的必备节目。在一个全民休假的夜晚,通过电视媒介举办一场全民同乐的晚会,它背后是否隐藏着被我们忽略多时的文化意义?且近几年来,对春节晚会的骂声不断,但人们依然边骂边看,越来越津津有味,这又是为什么?
一、作为媒介仪式的春节晚会
庆典式晚会,是一种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把不在场的受众联合起来的一种集体仪式,是一种隐藏的意义共享体系。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学家常用“仪式”这个词来表示“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简言之,仪式即是有规律的象征性活动。它出现在媒介上就成了媒介仪式,即重复通过同一个模式输出内容,以达到使众多受众共同参与活动的目的。
“人类社会中的仪式经历了从宗教仪式到生命仪式再到世俗仪式的过程,就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神、英雄到人的过程一样:宗教仪式是对神灵的祭祀,生命仪式强调审美境界,而世俗仪式往往是宣泄某种情感的娱乐活动。”媒介仪式则兼具了这三种功能模式。而这三种功能模式在电视庆典式晚会这个形式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只是宗教仪式在这里具有了另一种指向。它所提供用以“祭祀”的对象不再是宗教,而是国家,是权力中心,是决策者权威。
电视庆典式晚会这样一种现代的仪式,跟远古以巫术、祭祀及宗教仪式组成的古典仪式有着深刻的不同。这体现在两点,首先是在时限上的不同,古典仪式的举行通常限定于某个部落或村庄这样的小群体当中,是一种以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将族人聚集起来缅怀祖先或祈求上苍恩赐的活动。它受到时间、地点和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现代的媒介仪式则通过巨大和有力的时空传输,将仪式内容、画面及其包含的情感同步传达到电波可以到达的任何地方。不论种族、不论信仰,都在它的宣示范围之内。其次,是仪式与现实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古典的仪式与所属的小部落人群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干旱的年份巫师要带领群体进行向上苍祈求甘霖的仪式;出色的建功立业的子孙要经由村庄或部落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带领焚香向祖先禀告;所有的这些取决于他们切身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而在被麦克卢汉喻为“地球村”的现代,媒介的高度发达使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讯息中包含了大量与切身经验毫不相关的事物。我们并不会因为这些信息的获得抑或不获得而丧失生活的能力,但我们就是想知道,距离我们生活的小圈子之外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现代大众媒介进行的仪式,不会也不可能诉诸于具体的生活经验,而是往往从中提炼出抽象化的意识形态,作为表现的内容。也试图从抽象化的意图中提出统一性,让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人们紧紧簇拥在“中国”这一高度统一的抽象化象征下,而忘却自身的差异。
二、经由集体无意识进入社会记忆
然而,不管春节联欢晚会是个多么巨大和热闹的媒介仪式,也不管国家以什么样的姿势在场或看似不在场的在场,我们更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仪式的内容和国家的态度及意识形态的控制如何进入公众的记忆,并在那里长存。
意识除了有意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层次,即无意识。然而除了个人的无意识之外,“在人类的无意识中还有一部分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意识,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从人类的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它使得人们常常会以与自己祖先相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对某些事物作出反应。” 无意识是一种比有意识更强大的支配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社会高度发展,我们也开始关注到自己国家中出现的一些现代性的问题,比如权威的消解,个性的张扬,世俗娱乐的高涨等等现象。在这样的语境中,国家的话语已不再是那么的无往而不利。春晚这个国家话语仍然作为一种狂欢,但受众已经不会那么轻易的全盘接受和感动了,已从一个严肃的仪式变为一种消闲化的狂欢。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年年骂它又年年守在电视机前看它的原因。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民众是通过哪些方式或者途径将改革开放中的工人阶级地位变化纳入自己的无意识的。这些意识悄无声息的进入到不同立场和不同信仰的人群心里,在被再现的时候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这一切在它形成和进入的过程中都没有被清楚的意识到,因而排除了被轻易摒弃的可能性,顺利的经由集体无意识进入到社会记忆的体系当中。
即使集体无意识的东西能够进入到社会记忆的体系,那社会记忆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呢?作为一个社会,他是需要记忆的。它需要记忆来构筑它的过去,积攒回忆,然后传承未来。社会记忆分为许多种: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无意识的回忆、精神创伤式回忆以及日常回忆等等。而关于国家的记忆并不能仅仅通过自然手段来完成,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引导。因而必须有这样一种活动或者机构去把握记忆的特点,通过引导,用仪式的手段将文化记忆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记忆。春晚就是这样一个通过电视手段达到引导目的的电视活动。因为“大众媒介包含着价值评判体系的信息场,而这个‘封闭的场信息通过电波的传送而获得了开阖性’,‘使能够接受到这个媒体信息的范围内的受众,无一例外地都处于仪式现场的信息圈内’。人们在媒介仪式的参与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一种共同的情感,而且还培养出共享的价值观。” 因而在春晚这样的电视庆典式晚会中,它以一种媒介仪式的方式以强势的态度和通过电波达成巨大的覆盖面,以国家在场或者隐性在场的方式,用它的抽象出的国家主义或国家中心的意识形态指导而形成的具体内容,经由公众的集体无意识通道,进入到社会记忆之中,并得以在那里长久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胡志毅. 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 学林出版社, 2001.
[2] 郭于华. 仪式与社会变迁[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 吕凯.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