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 《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叙事的音乐
从改写理论看《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对比
w
w
w
.
.
n
e
t
引言
《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得意作品之一,它的叙事方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多样,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广受好评,因此而享誉国内外文坛。学术界对该部小说及其英译本的研究从未中断。到目前为止,对它原文本和英译本的研究有戈宝权的《阿Q正传在国外》(1981),刘家思的《打开<阿Q正传>的新窗口——论邹七嫂形象》(2008),汪卫东的《<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2011),以及汪宝荣的《评〈阿Q正传〉中方言双关的英译》(2010)和《鲁迅小说英译历程综述》(2010),等等。国内利用各种理论对《阿Q正传》及其译本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有不足。本文借助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对《阿Q正传》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中这种对比分别集中在词汇和句法方面。
一、改写理论
改写理论,或称操纵理论,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操纵”(Manipulation)一词由Theo Hermans(赫曼斯)首次提出。持该理论的主要学者有Andre Lefevere(勒菲弗尔)和Susan Bassnett(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和名声的操控》(1992)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翻译就是对原文本的改写”的概念。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的问题,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做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从而把翻译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强调它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勒菲弗尔,2004)在文学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文学系统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即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前两个为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文学的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比如教师、评论家、翻译家等,他们关心文学是怎样的以及社会是怎样的;而后一个为外部因素,主要是赞助人的力量(patronage),它指的是宗教组织、政党、出版社、媒体及政府等能够促进或阻碍文学作品产生和传播的个人或机构。
二、从改写理论看《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的对比
(一)四个英译本及其译者介绍
迄今为止,《阿Q正传》有多种英译本,分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些译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对《阿Q正传》做了不同的解读,为更好地理解和传播鲁迅的作品和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对其中最有影响的四个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第一个为梁社乾译本(The True Story of Ah Q),于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译本为小说最早的英译本。第二个为王际真译本(Our Story of Ah Q)于1935年在纽约的《今日中国》月刊上连载,后被收录在他的译文集《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选》中,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1941年出版。第三个为杨宪益、戴乃迭在1952年翻译的“The True Story of Ah Q”,由外文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后被收录在《鲁迅短篇小说集》。该译本被认为国内最权威的译本。第四个为美国学者威廉·莱尔翻译的“Ah Q——The Real Story”,收录在鲁迅小说集《狂人日记及其他小说》,1990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
梁社乾是一位美籍华人,1925年5月起,他与鲁迅一直保持书信联系,直到次年年底,内容涉及请求作者同意其翻译《阿Q正传》、释疑解难、校阅译稿等。可见译者尊重鲁迅,“态度认真”。(林万菁,1985:3)王际真是美国的华裔学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为当时译介鲁迅作品的主要译者。杨宪益和戴乃迭是20世纪40~9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翻译界泰斗,更是一对惊才绝艳、绝无仅有的夫妻翻译大家。杨本人年轻时曾去牛津大学深造,学习古罗马文学、中古法国英国文学等,获得希腊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和硕士学位,这些背景为他的中英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夫人戴乃迭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传教士家庭,后又回英国学习,精通两国语言,熟知两国文化,同时典型的英国英语为他们的翻译增添了鲜明的色彩。莱尔是一位美国学者、翻译家,长期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并从事汉学研究。对鲁迅的热爱使他在翻译其小说时更具有目的性,即希望美国的广大读者能够读到一个语言简单、通俗易懂、行文流畅的译本,从而提高鲁迅及中国文化在欧美的受欢迎度。
(二)意识形态与四个英译本
译作的形象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一种是译者自身的思想意识,另一个则是当时在接受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诗学。意识形态决定了译者基本的翻译策略,也决定了他对原文中语言和论域有关的问题。在勒菲弗尔看来,翻译并非是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Lefevere,2004b:14)本部分将从词汇方面对四译本进行对比。
例: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鲁迅,2000:6)
梁译:On his particular occasion, the Venerable Mr.Chao's son had attained the rank of Hsiu-t'sai.The booming of gongs announced the arrival of the good news in the village.(梁社乾,1926:3) 王译:This was at the time when the gong-beating messengers brought news that the son of His Honor Chao had passed his examination.(王际真,1941:79)
杨译:This was after Mr.Zhao's son had passed the county examination and,to the sound of gongs, his success was announced in the village.(杨氏,2000:7)
莱译:That was the day Old Master Zhao's son passed the Budding Talent exam,with a clang-clang of gongs and all the usual pomp, the good news arrived in the village. (Lyell,1990:103)
在中文中,“太爷”一词一个意思指的封建社会时期仆人对男主人的尊称。在《阿Q正传》中,赵太爷是一位封建地主。梁社乾在翻译“赵太爷”时用了“venerable”一词来修饰。该词意为“可尊敬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仍然弥漫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形态,对地主充满畏惧和尊敬。梁用这个词更加贴切反映了当时的意识状况。王译中用了“his honor”,意识形态色彩偏淡,在欧美社会比较常用,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因此容易被接受。杨译本中直接用了“Mr.”一词,这是一个中性词,意为“先生、阁下”,失去了那种封建色彩。杨氏译本完成于新中国刚成立时期,国家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旧的或者带有封建意味的词都受到归化处理。莱尔作为一名美国学者,翻译该作的时候处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意识呈现多样性,更偏向自由包容,“old master”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当代美国人的口语特征。
同样地,“秀才”这个词在汉语里指“通过县级科举考试的学员”,是封建社会特有的词。梁译考虑到了该词的特殊性,为了不失去封建色彩,遂采用了音译,以保留中国特有文化。王译通俗地译成“通过考试”,语言简单明了。杨译把该词翻译成“passed the county examination”,做了释意处理;而莱尔则为了体现美国社会意识方面的自由,则用了“Budding Talent”意为“新秀”,虽然没有了那种“通过考试”的感觉,但是基本上意思传达了出来,并且很符合美国社会的文化和意识习惯。
(三)诗学与四个英译本
诗学一方面指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一类文学要素,另一方面指观念,即文学在社会系统中起了或应起什么作用。诗学反映了在文学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学的写作手段和“功能观点”。在翻译中,诗学往往影响着译者的改写方法及改写策略。本部分从句法层面分析,通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比较可以使译本对比更加直观。
例:……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非常武勇了。
梁译:…still in dealing with ordinary folk, who were accustomed to fighting, he was humble and meek;but on this occasion he waxed exceeding bold.
王译:…If the challenge had come from one of the idlers in whose hands he had suffered ignominious defeat.…But he did not feel any need for caution on this occasion.
杨译:…he was rather timid when confronted by those loafers accustomed to fighting. But today he was feeling exceptionally pugnacious.
莱译:…all of whom would just as soon fight as have breakfast.In fact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he had dared to put on such a martial display before one of them.
从上例,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