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高校文学社建设路径探索 文类与文学经典论述 作家群文学现象分析
格式塔美学对翻译的引荐价值
来
源自
教育
网
源自汉语的日谚“人间万事塞翁が马”,单一个“万”字便涵盖了诸多纷繁的世事。那么模糊视阈下的中日谚语数字翻译是否有规律可循呢?数字翻译的格式塔接近性原则格式塔理论中的接近性原则认为,某些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彼此在时间或空间上愈接近,则愈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下图所示,在第一行中我们看到的是abc/def/ghi/jkl四个组合,而箭头下方,由于c,d,e和i,j,k的位移,这些圆点分成了两行,于是我们看到的是ab/cde/fgh/ijk/l这些新的组合因为此处的数字“一”并不是精确数字,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表示同一个整体。根据格式塔接近性原则,同一整体内的事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性质,另外,狐狸在日本民俗中有诓骗人之说,也不是正面的形象,因此,日语若译为“同じ穴の狐”,则可以称得上是等效的翻译。成语“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在古代中国的计量单位中,一斤为16两,半斤等于八两,意思是彼此不相上下。
我们同样不能简单地直接翻译成“4分の1キロと250グラム”,既不体现幽默,也毫无美感可言。然而日语中有这样一个熟语:“団栗の背比べ”,指排在一起比个头的“団栗”(橡子),其实大小都差不多,不分高下。它也符合格式塔的接近性原则,这两种说法诙谐相应,因此几乎成了固定的翻译。再如,“五十步笑百步”,同在逃兵的行列里的人,败逃五十步的讥笑败逃一百步的,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而日语除了“五十歩百歩”之外,“青柿が熟柿吊う”,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青涩的柿子哀悼已经成熟掉落的柿子,却没有注意到自己也难逃相同的命运。或者译为“目粪鼻粪を笑う”,同是不洁之物,却相互讥笑,更具讽刺效果。另外,对应于汉语的“八九不离十”,日本人用射靶做比喻,可形象地翻译为“中らずといえども远からず”,或者直接翻译为“十中八九”,也是格式塔接近性原则的又一体现。可见,模糊数字的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当日语的数字概念无法表示汉语数字的模糊性时,格式塔接近性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生活中其他生动有趣的例子,借以表达其特殊的语用含义。数字翻译的格式塔闭合性原则格式塔理论认为,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这种完整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上的一种推论倾向,即当一个完整的图形,期间有少许的断缺,观察者在视觉上及心理上仍然倾向趋于完满。这被称之为格式塔闭合性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所提供的模糊语境,往往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审美空间的原因。一个不完整的圆形和三角形,可以被我们的知觉填补、恢复为一个完整的圆形和三角形或者梯形。格式塔闭合性原则与模糊数字的意象延展特性不谋而合,如汉语成语“匹夫不可夺其志”,我们可以翻译为“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即使一寸的虫子也赋有灵魂,充满气魄),此处的“五分”虽意指半寸,却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弱小的生命当中精神的具足与饱满,可谓神似之译。王羲之的书法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相传他在木板上写字,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之深。成语“入木三分”便由此而来,形容书法极有笔力,或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根据格式塔闭合性原则,这里的“三分”虽然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但已然显示出其力透纸背的用笔和用心。翻译成日语时,我们可以选择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的“归化译法”,译为“笔力が强い”或“洞察が鋭い”。
数字模糊性的美学价值在于,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意象上的留白,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模糊的表达与格式塔闭合性原则相结合,重构目的语的格式塔意象,以达到“神似”的翻译效果。数字翻译的格式塔同构性原则格式塔学派通过对物理“场”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理中也有一个力学的“场”。这两个场相互作用形成了“心理-物理场”,知觉也就是一个“场”。物理现象,如电场、磁场有动力结构,在知觉活动中,人的意识经验也有着同性质的动力结构,因此与物质对象之间存在同形同构关系。[2]727这一关系的基础是事物本身所表现出的力的结构,它与人的情感、情绪中力的作用相似,因此物理现象能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格式塔异质同构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有一个着名的例子:一棵垂柳下垂的枝条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像一个悲伤的人,而是因为垂柳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传递出一种被动、下垂的视觉信息,与悲哀的心理结构具有相似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并列了九个不具连续性的意象,描绘出晚秋黄昏萧瑟苍凉的景象,抒发了断肠人零落凄苦的心境。成语“明日黄花”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现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在日本,五月五日端午节有插菖蒲避邪之传统习俗,所以六日的菖蒲就如同九月九日(重阳节)之后的菊花一样,派不上用场了。根据格式塔同构性原则,日语“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不正具有相似的意境吗?又如汉语“一星半点”,“一”和“半”并不是具体的实指,而是“微乎其微”之意,日语中相对应的表达有“雀の涙”(麻雀的泪珠)和“爪の垢”(积存于指甲里的泥垢),这样的翻译既体现出类似的意境,又形象生动、简约幽默。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格式塔同构性原则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比喻意义、象征意义,需要译者突破字面的意思,甚至是句法的限制,在整个情境当中解读源语言的情感信息及美学信息,在目的语当中还原、再现原作品的美感。否则犹如“隔靴搔痒”(二阶から目薬),不得要领,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