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论道家美学之“清静”的内涵

2014-11-25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论美  论美学的现代发生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论道家美学之“清静”的内涵 更多 精品源自 试 题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有着丰富的人生美学意蕴。人生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人与人生,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由此而生成的包括老庄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也自然如此。穷天人之际,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普遍意义,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妙解人生的奥秘,是以老庄美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可以说,无论是儒墨老庄,还是佛教禅宗,都把对人与人生的探讨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问题,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而展开的。道家美学有关道、天道和人道的思想,以及有关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想,都直接作用于中国美学审美境界论,并形成其“美因人彰”的理论基础。可以说,道家思想就是一部人生哲学和人生美学,其关于人生境界追求、人生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建构、审美体验流程等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仅就道家美学“清静”说加以现代释义。
    一
    在道家美学思想,“清静”说涉及到有关审美构成域的问题。
    (一)就原初语义看,“清静”之“清”为明净、纯净、纯粹、单一的意思
    “清”往往与“浊”相对,以表示清高、清介、清明、清淳、清远、清洁、清静、清幽的审美意趣与审美风范。从语义上看,“清”最早是用来表示水的纯净澄明、清洁莹澈。《说文·水部》云:“清,月良也,澂水之完。”段玉裁注云:“月良者,明也。澂而後明,故云激水之完。”《玉篇·水部》也云:“清,澄也,洁也。”《诗经·魏风·伐檀》云:“河水清且涟猗。”《楚辞·渔父》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都表明,“清”是形容水的澄澈、洁净。即如道教典籍《洞灵真经·全道篇第一》所说:“水之性欲清。”“清”是水的根本属性。后来“清”则被引进到人生美学思想中,则以之来表现人的品德、情操、志向的冰清玉洁、清馨出尘。如《楚辞·渔父》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王逸注云:“我独清,志洁己也。”这里的“清”就是一种迥绝尘世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水澄明晶莹,透澈纯清,象征着人超圣拔俗的高尚的精神品质。
    (二)纯粹美学意义上所谓的“清”,则应该是一种境域构成态势
    老子云:“天得一以清。”王弼注云:“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爲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吕氏春秋·论人》云:“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高诱注云:“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楚辞·远游》云:“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王逸注云:“喻古先圣获道纯也。”陶潜《感士不遇赋》云:“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庾信《周祀圜丘歌·皇夏》云:“得一惟清,于万斯宁。”可见,“得一以清”的“清”应该是“一”,即生成天地万物的纯粹原初域“道”的呈现。所谓“得一”,也即古代道家哲人所谓的顺应自然、与天合一、“于万斯宁”的存在性构成境域。这就是说,“天”“得一”,即“得道”,也就是自然万物还原为最原初的纯构成之域“道”,则呈现为明澈清纯的态势,“得一惟清”,构成“清”之境域。后来,《庄子·知北游》云:“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究其实质而言,所谓的“无思无虑”“无处无服”“无从无道”的“知道”“安道”“得道”之域,也就是“请”之境域。在道家思想看来,“道”是万物之始,是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的纯粹原初构成域。但“道”是不可以说清楚的,它不是实物,也不是虚无,就是一种存在而又不可用任何意思解释的东西。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道”最至纯,万物生成于道。而所谓“一”即是混沌之气,也就是“气”,为鸿蒙未判的为混沌无极态。所以说,“气”就是“道”,就是“道”的呈现。因此,所谓“得一”的“一”,就是“道”的意思。而“道”本初、本色就是“清”。当“道”还原于原初“清”时,才能保持常态。应该说,“清”才是“道”的常态,也即自然而然之构成常态。后来,“清”被引进到文艺美学思想,则被看作文艺创作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构成域。所谓“诗以清为主”(宋咸熙:《耐冷谈》卷三)、“诗家清境最难”(贺贻孙《诗筏》)。正因为“清”之域难以构成,因此,才为历代美学家所极力推崇。
    (三)就人生美学看,“清”则应该表征一种人生的审美构成域和构成态势
    老庄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审美心理态度,虚心应物、涤除玄览的审美体认方式、超脱尘俗的审美情调等都以“清”为学理依据。作为道家人生美学的重要组成,“清”的审美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中。在世俗社会中,“清”是指操行的清洁,与“浊”对举。东汉时期,读书人以“清流”自任,使“清”成为人物品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进入玄学盛行的晋代,“清”在人物品评中被用得格外频繁。就《世说新语》的《赏誉》《品藻》两篇中就出现了如“清通”、“清直”、“清才”、“清贞”、“清畅”、“清婉”等多个与;清”相关的构成词。这些概念标示的是与内在禀赋相联系的属于仪表、风度的内容。其中不少词承袭了传统的道德意味,但如“清通”、“清远”、“清畅”等却具有趣味的内涵。这种“清”的意味不仅指性格和行为方式。也用于形容文辞——“清辞”,这言语中具有了“清”味也就将清雅脱俗的胸襟和清华明丽的风物交织在一起了。正是由此,“清”成为了古代诗学的一个基本审美范畴。
    (四)“静”之“静”则是与动相对的,其原初语义为静止、不动、安定、没有声息,像安静、沉静、平静、清净、静穆等
    《易·坤》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云:“水停以鋻,火静而朗。”[2]引入美学思想,“清”则引申为宁静,专一。《庄子·刻意》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燮。”[3]成玄英疏云:“纵使千燮万化,而心恒静一。”意即心灵安定宁静。《庄子·达生》云:“臣将爲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3] 《吕氏春秋·审分》云:“得道者必静,静者纂知。”《云笈七签》卷九四:“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得道”,就是“归根”。作为美学范畴,“静”往往被用来意指心安神定、超然恬静、宁静淡泊、静泊无爲、澄心静虑、净化淳正。《管子·内业》云:“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作为万物构成原初域的“道”,其本身就宁静安泰。清虚静泰,因此,审美者必须少私寡欲。天真高絜,玄虚静素,贞静专一,清净无欲。静虚澹淡,宁静安闲,守道不离,才能“得道”、“归根”,与原初就呈现为沉静深邃的“道”合一。换言之,要“得道”、“归根”,在审美过程中,则心不能躁动,要静心涵泳、宁静明智,平静和顺、贞静温顺,保持内心的虚静。
    构成“清静”境域的心态与途径则是道家所标举的自然而然、清净无为,回归到最初的纯粹构成本源“道”,保持“清静”自然之心,没有一点人世尘埃的污染,悠闲超脱而清净高洁。从而才能在“无常”的世界中求得“常清静”,构成虚静之境域。应该说,就“清静”说而言,“清”就是“静”,换言之,“静”也就是“清”。就其原初的美学意义来看,所谓“清静”,就是“虚静”。
    “清静”一说最先应该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是主“静”的,他所说的“清静”也就是虚静,就是要保持内心的清澈澄明,摆脱现实的束缚和制约,让心灵释放,以获得自由,只有心灵得到了自由,才能通达“道”这一最高审美境界。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4](P53)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蒋锡昌先生按曰:“‘归根曰静’,谓万物老死,则虚静也。‘静曰常命’,谓万物之有虚静,乃自然之大法,天之所命,无论何物皆所难免,故返于虚静,即为返于天之所命也。”[5](P98)老子认为,道的特性就是虚静,虚静是自然万物的本来的面貌,万物是由道产生的,它最终又复归于道。既然自然万物的本源是虚静,只有通过虚静自然万物才能呈现它自己的形态,最终才能复归于虚静,所以审美主体只有保持内心的虚静,才能去体合自然万物,才能进入对生命本源的观照,进入最高的审美境界。老子所说的“清静”其实也就是“虚静”。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1]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就必须无为、去欲,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与天为一,与物为一,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审美境界。庄子继承了老子这一“清静”的思想,提出了“心斋”、“坐忘”这两个命题。”庄子《人间世》说:“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所谓“心斋”就是不依靠感官的直接感受,保持内心的虚静澄明,用心去体悟。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就是要忘记自己的肢体,把内心的杂念统统剔除,达到无欲无求,这样就能进入到“道”这一最高的审美境界。后代这人对老庄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命题,他在《解蔽》中这样说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5](98)要达到“道”这一最高的审美境界,只用心,因为只有通过心才能通达“道”,除了要用心之外,还要保持心的虚静澄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2]刘勰在这里强调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文学创作,酝酿文思必须要摆脱世俗杂念的束缚,要保持内心的虚静澄明。
    二
    “清静”之境域论的蕴育与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和地域的、社会的与文化的作用分不开。仅就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其中老子提出的虚静淡泊、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就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道家哲学强调道德的自我约束与心理修炼,着重探讨人在养生实践中如何解决各种内外因素对心理的干扰和思想意识活动,以及各种官能欲求同清静养神炼气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通过“虚静”,以修性养心的原则与方法。“虚静”就是“清静”之域,它讲求清心寡欲,由清净虚明、自然恬淡的心理境界中以明心性,以静体道。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生美学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国人生美学以心为主,应物斯感,要求主体的审美神思宛转徘徊于心物意象之交,俯仰自得于千载万里之间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的产生与形成中,具有催化与发酵的促进作用。它丰富并完善了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思想内容。就“清静”之境域构成论所主张的在审美体验与审美创作构思之初,创作主体必须构筑与达成虚明澄净、无欲无念的审美之域,也即“清静”之存在性境域审美意识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道”返根的思想与“清静”之境域论相通
    道家美学认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是“道”。“道”也就是充斥在自然万物与一切生命体之间的一种至精至微、阴阳未分的先天元气。它大化流衍,窈窈冥冥,恍兮惚兮,似有似无,既决定和支配着宇宙万物、生命人类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同社会自然的存在沟通、联结起来,形成一

[1] [2] [3] 下一页

更多 精品源自 试 题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