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新闻娱乐化现象试析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下)
分析当前经济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4-0 -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新闻日益受到读者关注,各地主流媒体纷纷开辟经济新闻版,专业财经媒体也竞相涌现。各媒体为搞好经济宣传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但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的经济
新闻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
一、当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读性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不乏“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的面孔,形成了“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痼疾。突出的问题就是数字过多。经济离不开数字,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有时,一个数字可以代替一大段文字的叙述,起到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效果。但目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是没有使用数字,而是使用过多过滥,在玩“数字游戏”。下面一段是见诸于某报的新闻导语:“今年,XX市工业方面再创佳绩,截止12月31日24时,全市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完成总产XX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XX亿元,比年计划增长XX亿元,增幅X%,比去年增长XX亿元,增幅为XX%”,在不足90年字的导语中,共使用6处数字(不含时间),其中有3处略显多余。首先,“可比价格计算XX”显得画蛇添足,因为新闻不是统计报表,只要能说明现象和趋势,支持论点即可。其次“比计划增长XX亿元”、“比去年增长XX亿元”显得重复多余。因为有实际完成数,有增幅,便可推算今年的计划数和去年的完成数,超计划数和比去年的增长数也就显然明了。在寸字寸金的报纸上,像这种重复应力求避免。上述导语如果改成“今年,XX市工业再创佳绩。截止12月31日24时,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完成总值XX亿元,为年计划的XX,比去年增长XX亿元。”就显得既简洁又有力了。
2.缺少“人气”
大量的经验性经济新闻常常见物不见人,读者感觉毫无生命力。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关注企业物流方面的东西多,关注决策者,主体人的东西少,侧重企业的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或者是把采访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应用、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宏观方面,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却忽视了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思想观念中的新思维、新变化。实践表明,好的经济新闻应当将相关的因素写进去,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就是人。好的经济新闻是需要有人的因素存在的,至少要感觉到人的因素。
3.缺乏深度
报纸上的经济新闻大部分是一般的介绍性相观报道。介绍新近的经济现象,却不能提出问题,有的经济新闻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存在着预测性少、反馈性少的弊端。经济新闻因缺少前瞻性和宏观性而长期滞留在初级阶段,缺乏与国际大传媒集团的竞争力度。
4.娱乐化倾向
新闻的娱乐化表现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内幕的方面,试图从中挖掘戏剧化效果,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经济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就是用娱乐的形式和娱乐的心态来处理经济新闻,将经济事件的内幕等作为新闻的重点,但其本身却缺乏真实可查的信源,写法散文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和新奇,淡化新闻事实本质,以图制造轰动效应。
5.经济宣传的误导倾向
一是经济预测方面的误导。一些记者不顾自己理论功底、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欠缺,自觉不自觉地以权威人士的面孔出现,对经济方面的一些敏感问题妄回评论,导致宣传误导,这不仅影响今天,也影响明天的判断。
二是政策法规方面的误导。这类误导主要表现在“权力寻租”、“政策擦边球”、“制度变型”和“体制反弹”。主要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去诱导人们捞好处。这方面误导的直接后果是,使人们无法用正常心态接受改革指令,也无法强制人们自觉地在很规范的经济行为空间去严格执行纪律、法规和涉及到的行政管理条例。
6.法律法规方面的失误
一是披露伪劣产品张冠李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有的揭露假冒伪劣产品,却把被假冒者不加区别地搭上去,有的则把假冒伪劣产品凭主观推断认为是某企业的产品,有的以偏概念,以个别代替一般,一个地方出了某种假货,就把这个地方所有的产品都视为假货。这样良莠不分、张冠李戴,就会构成了对被假冒企业商誉和名誉的侵害。
二是对产品质量批评缺乏依据。缺乏事实依据对产品质量进行贬低的经济报道,即经济报道中的内容失实,会给企业商誉、名誉造成损害,使社会对其产品质量产品怀疑,轻者减少其经济效益,重者甚至可以摧毁掉一个企业。
二、经济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历史的影响
我国的新闻业起步很早,但发展不如西方国家。经济也同样受到延缓 。中国近代的经济新闻报道是当时媒介的主要内容,经济报道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展现出经济建设的宏观场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即多用知识教训的口吻,很少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与阅读需要。而随后而来的十年“文革”新闻报道中“假、大、空”盛行,尤以经济新闻报道失实最严重,并出现了公式化、概念
化的趋势。历史的原因,形成了我国的经济新闻没有较高的起点,机关味、教条味残存,以办综合性报纸模式来办专业性报纸。
2.思想上的误区
目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政治、社会新闻,轻经济新闻的现象。由于政治、社会新闻利于宣传国家政策反映民生国情,历来最受媒体重视,在我国各大综合类报纸中,几乎都是前几版为政治和社会新闻,接下来才是教育、经济、文化等版面。记者也多以采写出好的政治、社会新闻为荣,而不够看好经济报道。
3.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读者的不适应性
经济新闻是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强、政策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提出了高要求。目前,从内部分工来看,人员最集中的报道领域就是经济新闻,占19%,但问题是:一方面虽很多人参与经济报道,但真正懂经济的寥寥无几,结果是外行来办专业性的东西,致使经济新闻缺乏高瞻远瞩性。在具体报道中,表现为微观的、简单的、杂乱的、重复的信息多,而客观的、有序的、含值的信息少。另一方面有经济知识的记者又不懂写作,满篇的术语、行语、数字,一般受众只能被弄得满头雾水。
三、强化经济新闻写作的几点建议
1.写经济主体人,拉近经济与受众的距离
在报道中,把经济与人揉在一起考虑,或者论述经济与人的同步发展,或者透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物质原理、数字都是很难让受众引起共鸣的,但写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就不一样了。何况个人的思想、作用、技能、经历,尤其是决策的个人因素往往会对事情的发展结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在观察视角上,提倡“经济观察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
所谓非经济视角指经济报道的切入点,不是纯粹的经济内容,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是哲学的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提高多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对非经济现象用经济视角,则体现出纷繁复杂事物背后,利益之手的支配性,也会给读者以新颖独特之感。从经济的视角切入,会使问题的探讨更加鞭辟入里,会使新闻更加形象生动。在我国关于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的新闻报道中就有许多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一定的深度,很有启迪性。
3.从社会角度去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中的波澜,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塑造社会风气起着重要作用。单纯从经济角度去搞新闻报道,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受众需要。从社会角度来写经济新闻,能够使读者便于感性接受,若能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展,将使经济新闻独树一帜,又能显示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使经济新闻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