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 《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叙事的音乐
鲁迅《狂人日记》意识流叙述的“中国味”
精品
源自政
治科
鲁迅《狂人日记》通常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短篇小说。这小说与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从叙述手法上看,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采用的是 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日记标明了日期,场景描写也客观真实,心理分析的理性因素较多。而鲁迅的《狂人日记》总体上采用意识流叙述手法,日记没有日期,现实场景与狂人的幻觉混在一起,重点描写狂人的意识流动,狂想的连续性,“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时空模糊,可称之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威亷·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年)在《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1890)中提出的。欧美意识流的代表作品出版均在鲁迅《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法国现代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逝水年华》于作者逝世后的1927年才出版;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的《尤利西斯》(Ulysses),于1922后出版;英国小说家维吉妮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达洛威夫人》(Mrs.Dallo way)于1925年出版;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1897-1962)的《声音与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于1929年出版等。这些意识流的代表作品出版都晚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见,鲁迅写《狂人日记》时没有读过这些作品,没有直接受其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意识流的开山之作,其意识流叙述具有“中国味”。
一、集辐式结构:散而不乱
意识流小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散”。意识流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思维活动,打破现实的时空限制,可以漫无边际地想象、推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不一样,没有故事、事件、情节,想象自由飞翔,飘忽不定,跳跃性大,不求连贯。
鲁迅的《狂人日记》由前记与十三篇日记组成,记下狂人的所见、所想,各自独立,没有情节,如车轮上的十三条辐。十三篇日记虽然散,但不乱,仍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吃人”两字,这个中心如同十三条辐镶嵌的车轴,可称之为“集辐式结构”。第一篇写“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第二篇,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周围的人,连小孩的眼色与赵贵翁一样。想起了一个原因,“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得罪了古久先生。第三篇写想到女人骂孩子“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狼子村的佃户来讲吃恶人之事。以历史为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们要想吃我了”。这一篇把“轴心”主旨点出来了。第四、五、六、七篇,进一步写大哥与看病的医生合伙吃人,历史上记录吃人的事件,吃人者的性格以及吃人者的手段,如逼人自杀等,决心要“劝转吃人的人”。以后第八篇至第十三篇均为“劝转”的心理活动,先劝青年人;吃人“从来如此,便对么?”后来又劝大哥:“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又想到“四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几片肉”,自己也不干净。最后呼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的集辐式结构是具有“中国味”的。所谓“中国味”是指创作的理念、表现手法等有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要了解特色,就要作比较研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应推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写爱尔兰都柏林的布卢姆和斯蒂芬1904年6月16日中十八小时的经历和联想,回忆、潜意识流动。经历、场景写得少,感想、心理活动写得多,内容庞杂,“散”的优点是扩大描写的面,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生活、市民的平庸与孤独、压抑的精神状态。涉及的内容有多种知识,如《圣经》、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音乐、天文等知识,使用了三十多种语言、方言、俚语,有几十页无标点。内容、深层结构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要读者从散乱中拼凑一个中心,一般读者要读懂是很困难的,被称为“天书”,这显然不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中国人写文章强调有明确的主旨。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但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鲁迅《狂人日记》先有入话:“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中学校时良友”。“余”为第一叙述人,说明狂人日记有来源,以后十三篇为狂人的意识活动,虽散,但不是乌合之众,以“吃人”的主旨为帅。作品中虽然没有《左传》中君子史氏曰,《史记》中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之类的点题的议论,但中国读者也能看懂,不会视为“天书”。
吴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的短篇小说,1919年出版,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晚一年问世。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线索,从斑点的形状、颜色猜想为钉子、玟瑰花瓣、木板上的裂纹等,再用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内心独白等手法,思绪联翩,想到“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为什么投生在这里”等等。斑点为发散思维之轴,为表层结构。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为深层结构。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二、心理时空:非理性与理性的结合
意识流手法与一般的内心独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描写人物内心活动,都使用联想,内心独白,想象等手法。不同之处是一般的内心独白,偏于理性和逻辑性,如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就用了长篇的内心独白,被称为“心灵的辩证法”。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善用内心独白。但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就不一样,主要是非理性、潜意识的,散乱的、不连贯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描写人物的思维活动是想到那里写到哪里,变幻无常,无逻辑性。如第十八章写摩莉的内心独白,原文三十八页,1608行,分八段,只有第四大段和第八大段末尾各加了一个句号,其他无标点,写的是思绪的片断,跳跃大,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对所爱的渥伦斯基产生绝望时的一段内心独白,都是具逻辑性的,容易理解的。
鲁迅《狂人日记》中有十三篇日记,但无日期,具体的时间也不确切,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晚上总是睡不了觉”、“前几天”、“早上,我静坐了一会。一大清早,去见大哥”“太阳也不出”。有的日记只是推理、胡思乱想,如第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篇,都没有时间。空间也很狭窄,狂人被关在房间里,一般不让出门,出门也有陈老五陪着。对空间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作品中大多数是狂人的思维活动。可以说,作品写的多数是狂人的心理时空,非理性联想。如“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吐出。”从鱼的眼睛想到人的眼睛,这不是正常人的联想。何先生为狂人看病,狂人想:“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何先生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狂人的联想是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何先生说:“赶紧吃罢”,指的是吃药,狂人理解为哥哥也是“合伙吃我的人”。这些联想、内心独白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思维,为非理性的思维。鲁迅曾在日本仙台(Sendai)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两年,对狂人的心理特征是了解的,把幻想当作真实是狂人的真实特征。又如第六篇:“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突然又冒出“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滑”的思绪来,混乱,不连贯。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意识虽然混乱,东想西想,从赵家狗的眼睛想到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想到历史上的“易子可食”,吃死肉的“海乙哪”等等,但思维也保留某些逻辑性,如从小孩子的眼睛想到与赵贵翁一样,推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又如分析吃人的办法,一种是布满罗网,逼人自杀,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还有一种是扣上恶人或疯子的名目,“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会还有人见情”。这种描写就有“中国味”,如果狂人一直胡思乱想,漫无边际,中国人是无耐心看下去的。《尤利西斯》1995年6月由萧乾与文洁若翻译出版,印了二万册,真正通读完的人可能不多。鲁迅的《狂人日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高中学生还是能理解的。
三、作者与叙述者:隐身又参与
作者与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者是写作的主体,叙述者是某个作品中文本的叙述主体,是作者虚构的讲故事本的人,他可以是全知型的,也可以“我”来叙述。这是限制性叙述者。鲁迅《狂人日记》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前言中的“余”,“余”是狂人中学的好友。一个是日记中的“我”。“我”不知道“赵贵翁”的经历和感受,对人只是猜想,不是“全知全能”的。《狂人日记》中两个叙述者都是作者鲁迅虚构的代言人。
作者写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信念,情感和创作的艺术观点的意图。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自己写《狂人日记》等作品的原由。目的是要打破封建的“铁屋子”,呼醒沉睡的人们。作者要表现创作意图一般采用两种手法,一种是作者“隐身”,把叙述者作为替身客观地叙述,通过人物的行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表现,或借助象征、隐喻的形象来暗示。另一种是叙述者直接参与,表现作者的评价、看法,理念。
鲁迅的《狂人日记》基本上采取了作者“隐身”的方法,作者“隐身”以 “我”化为故事中的迫害狂的“视觉”看人、看场景,以迫害狂的意识流进行思维。如“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陈老五劝我进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这是狂人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