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浅议《仁学》之大同构想理路

2014-12-04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  《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叙事的音乐
浅议《仁学》之大同构想理路 精品源 自物理科
    摘 要:谭嗣同在《仁学》中为自己的政治构想创造学理依据,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激 烈的抨击与批判,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也为当今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仁学;大同;日新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社会普遍处于一种失望之中,但至少思想界的先驱们并未丧失自己民族的自信心,悲愤中更加充满斗志,谭嗣同便是其中勇于探索的实践者。
    谭嗣同谭嗣同是思想家,但更是政治改革家,因此他所着《仁学》一书是为了阐述其政治理想与抱负、服务于大同构想的实现。纵使其中的一些主张显得偏激甚至荒谬,但他还是把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仁”做了新的阐释,进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许多启示。
    最具代表性的“大同”观念出自《礼记》一书。《礼记·礼运》记载孔子之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儒者崇尚道德,有明确的追求与信仰,因此孔子提出的“大道为公”的社会构想,是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不满,对理想中天下为公、和谐大同的社会图景的憧憬与向往。下面就谭嗣同《仁学》中大同构想的理路作以下梳理。
    一、封建等级制度是大同构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谭嗣同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在试着领悟基督与佛教教义的同时,也体会着“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忧伤。当一个人和家人团聚围坐在一起共度佳节之时,有的人可能正在为度日发愁忍饥挨饿。享乐的人会不会体会受苦人的感受呢?也许不会,这就是“等级”的隔离。由于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观念,和“上”比你可能会失落,但是和“下”比你绝对又满足了,他在体会“下”的痛苦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与他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人具有社会属性是毋庸置疑的。当他看到别人的不幸时自己能体会千百倍的痛苦,他拥有的是一种博爱、悲悯的胸怀;当他目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毫无希望、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奋力挣扎的景象时, 他愿意付出一切去争取。
    二、日新与求变是大同构想的哲学基础
    “日新”一词通常有两种重要释义。一为《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另一出自《周易·杂卦》中的“革去故,鼎取新”,“革”、“鼎”分别为两个卦名,“去故”、“取新”为两个卦名的含义。谭嗣同认为“日新”是宇宙演化的普遍法则,社会的前进在于革故鼎新;同时“日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接着他从日新观点出发,认为 “法”也是“日新”的,“法之与时为变也”,所以应该变法倡新。
    谭嗣同认为宇宙万物时时处在“日新”之中,万物日新的根源在于“以太”[1]的“日新”,他说:“反乎逝而观,则名之曰日新······天不新,何以生?地不新,何以运行?日月不新,何以光明?四时不新,何以寒燠发敛之迭更? [2]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腐朽不开化的“至愚”。
    三、解构封建君民关系是大同构想的核心要义
    在《仁学》一书中谭嗣同阐述了“仁——通——平等”的社会构想体系。仁是基础,通作为手段,而平等则是要达到的目的。君主专制作为制度来讲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强大的专制设施,并且几千年来关于封建统治制度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说明已深入人心,解构封建君民关系实则困难重重。谭嗣同借儒、佛、耶在中国地位问题论证传统封建统治根基的荒谬:“三教其尤行星轨乎······则同受压于天也。天与人不平等,斯人与人愈不平等。”[3]接着他又用犀利而深刻的语言抨击造成这种不平等的体制:“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夫曰共举之,亦可共废之。” 对于束缚人们的纲常名教、专制制度,谭嗣同提出“冲决网罗”的口号。他指出,“网罗重重,于虚空而无极。人在现实世界中受到重重限制,而对自由个性之压迫,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莫毒于专制制度,纲常名教、以及为此制度、此伦理提供理论支持的天命论。”故应“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
    谭嗣同指出“五伦”之中只有朋友一伦“最无弊而有益”,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影响,在使人与人地位平等之后,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相互尊敬、谦让,并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对君臣一伦的抨击尤为猛烈:“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4]谭嗣同参照西方近代社会平等民主的思想,依据资产阶级“民约论”的观点,抨击了君权神授、不容质疑的封建教义,对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说谭嗣同在学术史上影响有限,至少不像他献身那么轰轰烈烈。再读《仁学》一书,感受最深的是他不断求变的勇气与魄力,是他开阔的视野,是他博爱的胸怀。谭嗣同大同构想的诸多元素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注释:
    [1] 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291.
    [2] 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8.
    [3] 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9.
    [4] 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337.

精品源 自物理科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