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论美 论美学的现代发生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聚落美学理论构建初探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一、聚落美学的基本概念
(一)聚落美学的任务和意义聚落美学将“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与核心,研究有关聚落美的本质问题,探讨聚落审美机制问题,从中寻找并发现聚落的美学现象和规律,建立聚落美学的理论体系,开辟新的美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聚落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聚落美学所要解决的是:当代人们与居住区的关系是否和谐?聚落的审美体验效应如何体现?“诗意的栖居”应如何理解?聚落之于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聚落文明的内涵有哪些?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聚落美学的探索研究给出答案。“聚落”是人类生存永续的形态,从原始社会形态到现代社会形态,虽然物质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栖居之美好理想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中国历史上东晋陶渊明曾有令人向往对理想的生存空间的描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便是令人神往的生存环境,也是当代深陷城市生活压力下的人们所憧憬的栖居景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人们一直都是在寻求这样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诗意的,而且是最具生存文化哲理性的。聚落美学力图通过哲学意义的研究,唤醒对生存文明的自觉意识,能够对聚落美的创造产生积极的启发和影响,这便是聚落美学的任务和意义。(二)聚落美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聚落美学,科学、系统、严谨的研究方法极为重要。由于聚落美学的层次、多分支的学科特征,按照普遍性的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研究。首先是运用哲学方法论对聚落美学研究的指导。其二是实地考察方法,根据不同聚落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聚落形态进行实地考察分析研究,了解、把握其实际状况,然后进行系统分析,并对不同典型聚落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其美学本质与审美机制。由于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存在诸多因素差异,故应采用不同的考察、研究方法,方能科学有效。其三是结合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以期获得更为系统科学的数据,建立聚落美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哲学方法论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它作为理论思维的高度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政治、文化和物质生活,对于聚落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聚落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聚落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的核心内容有哪些?聚落美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是“聚落”,而“聚落”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居住。因此聚落美学的研究,便是在聚落范畴内以居住环境为核心对象而展开。作为乡村聚落而言,这个对象更容易体现,而作为现代城市聚落,居住区只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城市聚落的研究中,虽然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但是重点还是围绕着居住区来辐射展开。聚落美学应明确自身的研究内容,否则将会被多种学科淹没,失去自己的研究特色。聚落美学包括“基础性研究”、“美学理论性研究”、“美学应用性研究”三大部分。“基础性研究”主要为聚落美学理论研究做好必要的概念与要件的论证工作;“理论性研究”将主要进行聚落美学分析与审美机制的研究工作;“应用性研究”则主要针对当代社会城市、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病态问题加以研究,从美学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聚落的本质——居住环境,并运用美学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体现出聚落美学的特色与价值。
二、聚落的类型划分与因子构成
聚落美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性研究,即聚落的类型划分与因子构成。(一)聚落形态的类型划分首先,聚落美学要对聚落的形态进行新的梳理。聚落的形态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生变化,聚落的形式随着生存方式而形成和演化。一般而言,聚落分为两大形态,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但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聚落形成的历史时期划分乡村或城市聚落的形态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应按照纵向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划分,可分为原始时期聚落、古代乡村聚落、古代城市聚落、现代城市聚落、现代乡村聚落。每一种聚落形态都与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有关。比如:原始时期聚落,如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等,是原始农业、养殖出现而形成的聚落;古代乡村聚落是以土地、畜牧、海洋、林木为生产资料,以农耕文明为聚落基本形态。古代城市聚落,也是基于农业、手工业经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而存在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现代城市聚落是人类聚落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以现代化工商业为基础而形成的,功能多,运行体系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因诸多因素导致了城市病的发生。现代乡村聚落是受到城市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聚落形态,已经不再具有传统乡村聚落的美学特征。2.按照聚落的自然地理特征划分聚落按照所处的自然地理状况划分,可分为:平原聚落、丘陵聚落、山地聚落、林区聚落、滨水聚落、寒带聚落、温带聚落、热带聚落等。这种划分方式可以通过地理、地质、气候、动植物群落等征候来反映聚落的自然属性。3.按照聚落的结构与规模形式划分聚落的结构形式有聚合型、半聚合型、分散型之分,亦可以分别以聚落规划形态并结合水平与垂直的组合结构来划分,还可以从结构规模的角度划分,如超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县级城市、乡镇等。聚落结构既与地形、地质、地貌状况有关,也与人工营造结构形式有关。聚落结构形式是聚落形态美的重要评价要素。4.按照聚落的经济形态划分基本可以分为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如果细化,城市还可以分为重工业城市、轻工业城市、矿产城市、石油城市、林业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聚落类别;乡村可以划分为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不同经济类型的乡村聚落。其它划分还有按照人口数量、行政级别等方法,都是以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区分的,在此不再赘述。总之,聚落类型的划分应以历史纵向与当代横向结合,并结合其它分类综合定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聚落的分类是聚落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聚落类别与聚落的美学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是聚落美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二)聚落形态的美学因子“聚落美学因子”概括地说,就是聚落外部环境对于聚落形成、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它包括自然因子、人工因子、社会因子与体验因子。1.自然因子自然因子包含气候、温度、大气、地质、植物、土壤、水等。自然因子决定着最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是聚落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聚落美学重要的基本要素。如在山东省,威海市的气候一年四季温差较小,宜夏季避暑,因此,温度就是威海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因子,同时也构成其聚落美学因子;而济南市是有名的泉城,水质好口感佳,所以,泉水就是是济南所具有环境和美学因子。又如,海南热带植物群落与东北寒带植物群落所带来的聚落景观差异。2.人工因子人工因子主要是指人工对聚落环境的营造系列。规划、建筑、街道、道路、桥梁、设施、园林、农业景观、城市景观等都属于人工因子。人工因子是构成聚落生存的必须条件,即便是在穴居时期,也离不开人工对自然的加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工因子在聚落规划营造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现代城市聚落形态,人工因子能够占到80%以上的比例。人们对聚落的感知、认知、记忆、体验,其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工因子。所以人工因子是聚落美学重要的研究内容。3.社会因子社会因子包含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特征、文化艺术、生活水平、交通方式、交往方式、休闲方式等方面,都属于社会形态。社会因子会对聚落居民的精神、心理、行为层面产生影响,如西藏的藏传佛教对社会民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信仰、朝拜等宗教行为。也会导致聚落物化的形式形成,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等都是受宗教孕育的人工环境。安徽的儒学、徽商、生态等因素对当地居民社会意识、行为意识的影响,由此而产生了徽派民居聚落形态。又如,贵州在历史上形成的戍边屯堡聚落,以农耕、防御为特征,来自中原的乡民在相对独立封闭的聚落环境中创造了傩戏的戏剧艺术形式。这些观念意识所决定的伦理、感情方式以及在这种观念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物质环境,都是属于社会因子范畴。4.体验因子体验因子是综合以上三种因子而形成的,它是以人的观照为参照系,包含聚落环境的信息量、聚落结构的独特性、聚落环境的文化品质、聚落体验的情感满足等方面。这种体验因子常在旅游过程中体现出来,如西班牙米哈斯小镇,是着名的旅游聚落,其独特的山地地形,简朴的建筑形式、飘逸的白色风情与盎然的生活情趣构成了怡情、闲适、愉悦的审美氛围,使聚落环境具备了丰富的体验因子。这四种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常因其中一种因子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自然因子会影响到社会因子,自然与社会因子又会影响到体验因子。如自然环境因子能够决定某地区的建筑特征,而社会意识因子亦能决定建筑特性。譬如福建土楼聚落,便是由自然因子(就地取材的便利)与社会因子(防御功能、宗族传统、生活需求)的结合而生成的人工因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楼民居建筑形式。这种围合的民居建筑形式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也因其独特的环境体验因子而使人产生了聚落的审美体验效应。聚落美学因子分析对于聚落美学研究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我们对聚落美构成规律性与特殊性的了解和把握。
三、聚落美的构成机制
聚落美的机制构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涉及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概括归纳难度较大,是聚落美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当然,在围绕着聚落美的核心问题来展开时,研究者也会有所侧重和取舍。下面就对此尝试进行论述。聚落美的构成机制体现在如下方面。(一)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聚落的自然物质构成,由特定的自然因子组合而成,形成聚落的自然物质条件。聚落人工物质构成。在自然的基础上由人工构筑的因子组合而成,形成聚落的人工物质条件。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是二者的有机融合,人工物质构成形式多半是为了适应自然物质构成而形成的,比如石材丰富的山区,石材会成为主要建筑材料;林木资源充足的林区,木材会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聚落的物质形态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诸如生产方式、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人口密度、交通方式等方面,都会影响到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聚落的物质构成对于聚落审美的作用是:使人感知(以视知觉为主)聚落环境空间中物质属性、特征,如:形状、结构、维度、温度、密度、光影、色彩、肌理等,并依据生理知觉、生活经验和审美联想对此作出审美价值的认知判断。不同的地区会有千差万别的聚落物质构成特征,其识别性、独特性是聚落审美的重要考量内容。建筑环境是聚落物质构成的主要内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道路网格、公共设施、尺度比例、材料特点、质感色彩、光影明暗等,体现出“住”是聚落形成的基础与核心。有了房屋建筑才能满足“住”的需求,才能够聚合人群,形成聚落。所以“住”与“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聚落美学会着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