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合力叩开清华门 通讯员 王国强
7月19日,在建始县业州镇粮食路菜市场,40多岁的陈家隆正使劲推着石磨。看见我们到来,他连忙停下手中的活。
陈家隆的儿子陈熹,今年以639分获得建始县高考理科第一名。他激动地说:“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全靠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父母:对孩子学习实行“零干扰”
陈家隆夫妇1998年农历正月来到建始县城,以卖合渣维持生计。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们心中时常牵挂的还是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抽时间回官店老家看看读小学的儿子陈熹,从心灵上给他以安慰。同时了解他在家和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转眼间,陈熹上初中了,在官店读完初一后,父母觉得欠儿子的太多,便将其接到县城读书。儿子也特别理解父母,从来不乱花一分钱。2002年,陈熹以60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建始一中。父母的担子更重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劳作,无论怎样都要保证儿子每天在校3块钱的伙食费,而自己只吃点素菜。
谈起教育子女,陈家隆说:“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我们一般不让儿子知道我们内心的苦涩,始终让儿子觉得没有压力。另外,在学习上,我们也不去干涉他。总之一句话,就是‘零干扰’。”
陈熹对父母十分感激,尽管父母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他们教会了他如何对待生活。陈熹没有受过父母的严厉批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能够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亲族:力所能及做好后勤保障
陈熹说,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所有的亲族都帮助过他,尤其是伯母胡冬菊。每次到伯母家,伯母都会给他弄最喜欢吃的饭菜。除此之外,伯母还给他单独安排一间小屋,让他安安静静地学习。
“双休日,把他接到我们家来,一来改善一下生活,二来给他鼓鼓劲。他很听话,吃饭后就去复习功课,有时我们还劝他多休息,看看电视,上上网。可是他从来就不听我们这一套。”伯父陈家云说,“这个娃品行好,从来不和其他人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堂哥陈建松很钦佩地说:“我给陈熹送了一个QQ号,他从来不用,已经废了。陈熹要用,也只是偶尔上网查查资料。”
师友:拳拳爱心加殷殷鼓励
谈起自己的成长时,陈熹感谢最多的是精心培育他的老师。儿时的启蒙老师在他心目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那年,他才四岁半,学校不收不足龄的孩子上一年级,可他又偏要上学读书。当时的班主任陈金美被这个小朋友感动了,学校决定先让他跟班试读。殊不知,小陈熹对读书非常痴迷,期末考试成为班上的第二名。就这样,小陈熹“转正”成了在籍学生。
上高中后,班主任郭自朝对他特别好,每月都从工资中拿出50元补贴他的生活,还经常找他交心谈心。有一次,陈熹由于身体欠佳,只考了全年级第六名。他伤心地哭了,害怕老师责怪。然而,老师不仅没有批评,还安慰他莫背思想包袱,要调整好心态。陈熹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失利原因,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不断攀升。由于外语成绩欠佳,外语老师王兴玉就把他带到家里补习,还供他生活,就连2005年的春节,陈熹都是跟老师一起过的。
自从陈熹上高中以后,县老促会就一直不间断地资助他,每年1000元。同时,县一中给他减免了学杂费。当他领取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首先就是给老师和县老促会打电话告诉喜讯,还在电视台点了四首歌曲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