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能力的培养与创新
李红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自然课的教学中,要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现在的自然常识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的方法,只满足于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而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按照教师安排的实验方法去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的不多。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缺乏自主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实验的能力。包括自己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自己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正确进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实验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实验材料的缺乏,或者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太多的话,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自然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收集一些材料,在准备实验器材时也要不厌其烦,尽可能多准备实验材料。
明确实验目的是做好实验关键。以往教学中,教师中只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对明确实验目的重视不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以致于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后,有些学生还不知道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要培养学生确定实验目的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提出所要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实验目的。我在教学《斜面》一课中,先创设情境:假如要把一在桶油从地面运到大卡车上,可以用些什么方法?在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中引出斜面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斜面有省力作用。最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是否有省力的作用?根据这一问题,学生对后面设计的实验都明确了目的。不过,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至关重要,以往那种包办代替,认为教师讲一下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使实验很科学严谨的做法严重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看似热闹的实验场面,只是教师导演下的一场戏罢了。而自然课上指导学生自主实验,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会有新的认识。如果我们每次实验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