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1“主观量”是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相对立。例如,对于“干了几天了?”这一提问
,可以有以下三种回答:
(1a)三天。
(1b)都三天了
(1C)才三天。
(1a)表达的是客观量,不含有说话人对于“三天”这个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意义。(1b)和(1c)表达的是主
观量:(1b)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大(主观大量),(1c)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小
(主观小量)。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所以主观量与客观量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同时含有对量的大
小的主观评价意义。例如,对于(1a),只能从客观量上去反驳:
(2a)不到三天。/不只三天。
对于(1b)和(1c),不仅可以从客观量上去反驳,还可以从主观量上去反驳:
(2b)三天不算多。
(2c)三天不算少。
总之,上述几种量的对立关系如下所示:
┌客观量(不含主观评价)
└主观量(含主观评价)┌主观大量(评价为大)
└主观小量(评价为小)
1.2.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作为客观量,一百斤小于两百斤。但在(3)里,“一百斤”是主观大量,“两百斤”是主观小量。对量的
大小的主观评价,涉及说话人,受话人、当事人(如(3)里的“他”)、事件以及语境等诸多困素。比方说,(
3a)是为了证明当事人不是一个文弱书生,(3b)是为了证明当事人并非一位大力士,如此等等。
1.3主观量表达的是说话人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但是,已经表达出来的量是不是主观量,是主观大量
还是主观小量,就不再取决于说话人自已的判断了,而应能从言语的形式特征上寻找到客观依据。例如,(1a)
的说话人也许在自已心里对“三天”这个量的大小有一主观评价,但他出于某种考虑不愿意暴露自已的情绪,
而宁愿作冷静的、客观的叙述。既然如此,我们就只能说(1a)是客观量。另一方面,(1c)的说话人也许是用反
语来表示不满,他内心认为干的时间太长。但从形式上判断,(1c)只能是主观小量。类似地,(3a)的说话人内
心可以认为“一百斤”是个小的量,他说出(3a)的用意是讽刺那位自吹为大力士的“他”;但从形式上判断,
(3a)只能是主观大量。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尽可以进一步讨论人物分析和反语之类的修辞问题。
1.4.以上我们只从意义方面对主观量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说明,意义离不开形式,如果不讲形式,那么对
意义的说明也是相当粗糙的。例如,比较下列每组句子:
(1b)都三天了。
(4)都大学生了。
(1c)才三天。
(5)才开始呢。
(4)和(5)都不含数量词。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体会出其中所含的量的观念。比方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大学生”是关于知
识水平和教养程度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当大;“开始”是关于事件发展阶段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
当小。对这一类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也可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
(6)才大学生呢。
(7)都开始了。(1)
(6)里的“大学生”被评价为一个小的量,可以设想,说话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当事人(比如是说话人自已
)将来要读博士学位。(7)里的“开始”被评价为一个大的量,说话人显然认为某事(特定的)到达开始阶段
时,其发展状况已相当可观。
那么,(4─7)所表达的是不是主观量呢?此时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扩大“量”,的概念,认为非数量
词也可表示这种广义的“量”,第二,只认为含(或仅含,以下同)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可以表示“量”,这
种“量”的概念是狭义的。选择前者,我们可以对某些词语(如副词“都”、“才”)的语义、语法作用做出
较为概括的描写,但对“量”的定义比较困难,不够直观。选择后者,则利弊相反。考虑到本文是探讨性质的
,我们宁愿牺牲一些概括性而换取一些直观性和明确性,因而规定主观量在形式上一定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
语。
贰
2.1客观量在形式上也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不同的是,表达主观量的体词性短语其内部或外部还有
一些特殊的形式。在普通话里,这些形式主要是句重音、副词和语气助词三种。
2.2主观量的前边或其本身还有句重音,这是主观量的最显著、最重要的形式标志。按照口语里的实际读
法,前面举的主观量的例句应写成:
(1b)都'三天了。
(Ic)才'三天。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以上几例是主观量本身有句重音。(2)下面的例子是主观量的前边有句重音: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8a)表达主观小量,(9a)表达主观大量,句重音都在前边的副词上。(3)但也可以说成: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意思没有改变。
2.3.仅靠句重音尚不能分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分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时,副词起着重要的作用。例
如,“好”、“足”、“足足”、“整整”等副词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只”、“仅”、“仅仅”、“就
”等副词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比较以下句子:
(10a)他在这里住了些日子。
(10b)他在这里住了'好些日子。
(11a)我等了他一会儿。
(11b)我等了他'好一会儿。
(12a)他有几个朋友。
(12b)他有'好几个朋友。
副词“好”帮助表示主观大量时总是重读的。
“足”、“足足”跟“整整”一样,帮助表示主观大量时可以重读副词,也可以重读后边的数量词:
(13a)他'足有四十岁。
(13b)他足有'四十岁。
(14a)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14b)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只”、“仅”和“仅仅”帮助表示主观小量,一般重读后边的数量词,例如:
(15)只有'一个星期了。
(16)我仅找过他'一次。
(17)那个瓜仅仅'两斤吧。
2.4前面说过,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副词“足足”、“整整”除了帮助表示主观大量以外
,同时也帮助说明主观大量中所含的量的客观方面的性质。《现代汉语词典》未收“足足”,它对“整整”的
解释是:
达到一个整数的:~一天│已经~三年了。
上述释义仅仅注意了“整整”说明量的客观性质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它帮助说明主观大量的作用。根据这
一释义,我们可以指出下面的例(18)是有语病的,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例(19)也有语病:
(18)*到北京已经整整三年零两个月了。
(19)*离亚运会开幕只有整整一个星期了。
按我们的分析,“只”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整整”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19)的语病是在表示
主观量的问题上自相矛盾。
顺便说说,概数词“多”是说明客观量的(表示有零头),在这一点上跟副词“整整”正好相反。但概数
词“多”完全没有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作用,例如:
(20)都'二十多岁了。
(21)也就'二十多岁吧。
(22)'两米多就够了。
(23)'两米多还不够啊?
“二十多岁”在(20)里是主观大量,在(21)里是主观小量。“两米多”在(22)里是主观小量,在(23)里是
主观大量。由此看来,概数词“多”与副词“整整”的语义作用是不对称的。
2.5.一些语气助词常与副词搭配使用,帮助表示主观量,但也可以独立使用,例如:
(24a)仅仅'三里路而已。
(24b)'三里路而已。
(25a)只是'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5b)'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6a)都'八年了,别提它了!
(26b)'八年了,别提它了!
“而已”、“罢了”只能帮助表示主观小量。语气助词“了”前边出现的数量词一般是主观大量,比较:
(27a)住了'三年了。
(27b)*只住了三年了。
(28a)写了'二十万字了。
(28b)*只写了二十万字了。
(29a)都'五个了。
(29b)*才五个了。
但也有例外,如,
(30)只有'五个了。
(31a)就剩'五个了。
(32b)*都剩五个了。
这些例外是可以解释的。众所周知,语气助词“了”表示情况发生变化。析而言之,有质变与量变两种。
下面的例子表示质变:
(32)他会走路了。
(33)他不去了。
说(32)的前提是“他”以前不会走路,说(33)的前提是此前“他”打算去。质变当然是重大的变化。下面
几个例子表示量变:
(34)快要下雨了。
(35)读了三年了。
(36)洗了五件了。
(34)说的是气象方面的量变,这当然是一种广义的“量”。(35─36)中的数量词表示狭义的量。不管怎样
,“了”所表示的量变都是可观的,值得提醒受话人注意的。因此,“了”前的数量词总是表示主观量的:如
果说的是量的增加,则表示主观大量;如果说的是量的减少,则表示主观小量。能表示量的减少的动词,只有
“有”、“剩”、“余下”等少数几个。别的动词,都是随着动作持续或反复时间的延长,所涉及的量越来越
大的,所以我们看到语气助词“了”前的数量词一般是表示主观大量的。
“有”跟“剩”还有不同。“有”既可表示量的减少,如例(31),也可表示量的增加,如:
(37) 都有'五个了。
“有点儿”是表小量的,可是在下面带语气助词“了”的句子里,与其说是表示量变,不如说是表示质变
:
(38)我有点喜欢他了。
(39)他有点儿不高兴了。
2.6大多数北方方言都有儿化现象,指小是儿化的语义作用之一。就北京话来说,数量词儿化时一般指主
观小量,决不会指主观大量。例如:
(40)他才'七岁儿。
(41)也就'四五里儿路吧。
不能说:
(42)*他都七岁儿了。
(43)*四五里儿路太远了!
有些方言虽然没有儿化现象,但有跟“—儿”的语法、语义作用相当的语缀,如赣方言的“—子”、“—
崽”、“—基”等等。在赣方言里,凡主观大量一律不用这类后缀。凡主观小量一律得加这类后缀。例如,笔
者所讲的丰城话,主观小量加“基”。比较:
(44a)三'日(主观大量)
(44b)'三日基(主观小量)
(45a)五'斤也似(主观大量)
(45b)'五斤基(主观小量)
(46a)七八'块钱(主观大量)
(46b)'七八块基钱(主观小量)
叁
3.1副词“就”、“才”、“都”跟主观量的关系比较复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语义指向的
概念。
从语法上说,副词都是修饰谓词性成分的。但在语义上,副词可能指向谓词性成分,也可能指向名词性成
分。以下例(47─49)和(50─52)分别表明这两种情况:(4)
(47)敌人彻底失败了。
(48)我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49)我就不去!看你把我怎么样。
(50)大家都来了。
(51)你都看了哪些书啊?
(52)他只关心自已的事儿。
副词在语义上指向名词性成分时,可能是指向其前边的名词性成分,如(50)中的“都”指向“大家”。也
可能是指向其后边的名词性成分,如(51)中的“都”指向“哪些书”,(52)中的“只”指向“自已的事儿”。
我们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前指,后一种情况称为后指。例(50─52)的前指、后指都是关于范围的。
3.2.副词“就”、“才”、“都”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在形式上,用于前指
时,句重音在副词之前;用于后指时,句重音在副词之后(“就”本身也可重读以表示后指)。下面就用前指
、后指、客观量和主观量等语义概念对“就”、“才”、“都”的用法作具体的分析。
3.3.“就”不管用于前指还是后指,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用于前指的例子,如:
(53)'三本就够了。
(54)'六岁就上学了。
(55)有'两个人就能把它抬起来。
用于后指的例子,如:
(56)'就剩这三本了。
(57)就写了'五页。
(58)就'五瓶儿。
马真先生认为,“如果‘就’前的成分是重音所在,而‘就’之后(包括‘就’在内)无重音,那一定是
言多。”(5)例子是:
'他们就十个人。
这个例子中的“十个人”确实是言多,但照我们看来并不是主观大量,因为它没有句重音。再分析一些相
似的例子:
(59)他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
(60)'两个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61)'五岁的孩子就能认两百多字。
这三例“就”的前后都有数量词,但重音都在“就”之前,也就是说,“就”在这几例中是前指的,前指
的“就”的作用只是表示其前边的数量词是主观小量,至少它后边的数量词言多,那是由于前后对比而显示出
来的,不是“就”直接确定的。“'他们就十个人”中,带重音的成分不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按我们的
定义就不是主观量。但是,跟(59)比较,其中所隐含的广义的“小量”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3.4.“才”用于前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如:
(62)'三小时才做完。
(63)到'四十岁才结婚。
(64)给了'两百块钱才把他打发走。
用于后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例如:
(65)才'三小时。
(66)才'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67)才写了'五页。
后指的“才”和后指的“就”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意义上有没有区别呢?马真先生认为,“才”表
示在说话人看来太少了,“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并不多。例子是:
你这次考试怎么才三分?
我也就四分,考得并不理想。(6)
这种意义上的区别也许存在,可是难以验证,例(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