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培训会议讲义
主讲人 王国强
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 化?
第一、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培养高素 质的公民是 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
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 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 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资料基础和文件依据
1、社会调查资料基础?2、文件依据
三、国外相关课程比较研究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主要发达国家思想品德的情况
1、美国 2、英国 3、法国 4.日本
(三)前苏联和新加坡相关课程的情况
1.前苏联 2.新加坡
四、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1.课程的基本性质
(1)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4)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五、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原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的比较。
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对这个总目标应该有一个层次递进的理解。
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
2.分类目标
A、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B、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C、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 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3.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
第二编内容标准解读
第一章 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目标: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控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这一个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自我发展设计的。
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少年期的三大生理变化
第一、机能发育成熟。
第二、身体外形急剧变化。
第三、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少年期的根本特征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少年期的三大心理过渡
第一、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
第二、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
第三、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第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
第二、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
第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学会克服青春期烦恼
□调控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
□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 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 品质。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 法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的意义与要求
第 一、自我意识正确。
第二、人际关系和谐。
第三、性别角色分化。
第四、社会适应良好。
第五、情绪积极稳定。
第六、个性结构完整。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自尊自强
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2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2.3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 意义
2.5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三、学法用法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3.4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特征。吸毒会严重摧残身心健康,传染和导致各种疾病,甚至死亡;吸毒一口,误入虎口,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倾家荡产难以避免;为筹毒资,常常铤而走险,诱发卖淫、盗窃、抢劫等严重犯罪;吸毒会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法轮功”是以李洪志为首的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组织。它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敛财害命,挑动制造事端,被国家依法取缔。要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避免黄赌毒及法轮功等不良诱惑。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二章 我与他人的关系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1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2.3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2.4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2.5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
2.1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2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3 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2.4 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
2.5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2.6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共规则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7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习俗
三、权利与义务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能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1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3.2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3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4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5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3.6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7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第三章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 能 力;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3.1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 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2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3.3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3.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3.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3.6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
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3.3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4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四、认清国情 爱我中华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4.1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2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3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4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5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4.7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4.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