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关于英语新闻模糊语言汉译的接受美学解读

2015-05-17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关于英语新闻模糊语言汉译接受美学解读     新闻语言本应以精确性和简洁性为主要特征。但是在观察英语新闻之后我们发现,新闻语言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本文将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英语新闻模糊语言的形成原因,语言特点、及应当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新闻之中的模糊语言 模糊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数学家扎德(Loft Zadeh
    )在其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的。在这之后,一系列与模糊有关的学科也应运而生,其中,模糊语言学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在本文之中采纳的是夏奈尔在2000年在她得着作之中对模糊语言进行界定如下”一个表达是模糊的,1、如果它能够找到表达同样涵义的另一词,或者2、能够被有意地模糊使用,3、或者其内在涵义有着根本模糊性。” (Chanell,2000:198)即模糊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中心意义明确但又缺乏清晰范围边界的语言表达形式。
    新闻之中采取模糊语言一方面是出于自然语言的模糊属性,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新闻语言的体裁特征决定的。原因是由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时效性”所决定的“新”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特点要求新闻必须抢时间。同时,由于传媒的容量也有限因而新闻报道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见诸新闻媒体。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期限新闻就成了旧闻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因而,在一些动态事件中,由于发稿时效性限制了深入细致调查的进行,记者只能使用一些概括性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的报道。此外,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很多情况下,读者并不需要详尽地信息,这也决定了新闻报道为求“简洁性”而应当采取模糊词语。最后,新闻体裁尤其是涉及政治体裁的新闻报道之中,为了影响民众心理导向或规避某些尴尬,也促使新闻之中使用大量模糊语言。如对伊朗战争的报道中,明明是赤裸裸的侵略(invasion),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之中却变成了“rescue mission(营救使命),通过这一模糊词的替换,记者模糊了原词之中的贬义成分,误导民众的作用。    
    二  新闻翻译与接受理论
    接受美学建立在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美学的基础上,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概念是其核心。“期待视野”指读者在“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要求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考虑到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否能发生“视野融合”。只有二者发生了交融,创作的文本才可以称作是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文本,也才能谈得上是文学作品的实现。“空白”在文学创作中并非一种缺陷,文学作品之中的这样一种意义空缺,意义空白,能够形成一种“召唤结构”,让读者来激发各自的想象力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因此,一个作者要想取得文本上的成功,他必须使文本与读者的预想不断出现矛盾,并产生激烈的反映,也就是要留下与传统观点相悖的空白。但是同时,译者也要在某种程度上迎合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从而促使译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达到最佳融合。
    三 新闻模糊语言翻译策略
    具体到新闻之中的模糊语言,接受美学观点认为读者本身存在前意识,这也是作品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理解的原因。中国读者和西方译文读者在审美倾向上有较大的差异。新闻模糊语言时不能够照章直译。
    例如 Dozens of families fled the city, either left homeless by the attacks or terrified that they would be next.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rch 13,2007
    或因遭遇袭击,或因害怕成为下一次袭击的目标,无数家庭逃离了这个城市。
    Dozens of 本意是指数以十记的,但是在译文之中,因为出于迎合译文读者的待视野的考虑,在中国读者眼中,数以十记的单位自然算不上大规模的迁移。因为译者采取了归化策略,将dozens of 译为“无数个”,缩小了译文与译文读者期待的审美距离,符合目的语的语言特征。
    例 While it tries to leave the tourists alone, the CDU has encouraged the creation of \"circles of friends\" - informal grassroot gatherings.
    —Financial Times, August 25,2005
    尽管这座城市尽量不打扰游客们,但是CDU组织鼓励“草根阶级”进行非正式的集会来形成“朋友圈”
    “草根阶级”这样一个词汇是近期才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的“舶来品”,他的含义在本意上是模糊的。本意是形象地比喻处于底层的人民,尽管这词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在中国文化之中也存在着类似于“草民”的表达。译者认为这一词语能够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因为译者采取的是保留审美差距,促使人们扩大期待视野去吸收这一概念。
    结 语
    译者在新闻翻译工作之间所起到作用在于控制好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因而,从接受美学视角来解析新闻之中的模糊语言,作者既能出于扩大期待视野的考虑,而采取异化策略,又能出于迎合读者品味考虑,采取归化策略。两种策略的采纳都有其考虑,不应偏废其一,而应根据具体语境,具体目的决定。
    参考文献
    [1] Channel J. Vague Languag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 Jauss H.R.1982.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Trans. Timothy Bahti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ta Press.
    [3] 朱立光. 接受美学导论[M].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4] 张健. 报刊语言翻译[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