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用现代汉语架起文言文学习的桥

2015-06-06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用现代汉语架起文言文学习的桥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传承着泱泱中华之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便不得不被重视。
    但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的处境却颇为尴尬。许多学生似乎对文言文学习有着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对文言文学习老是提不起兴趣,导致了文言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生老觉得文言文学习时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老是记不住记不牢,老师也苦于文言文教学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鉴于此,笔者想就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现代汉语的积淀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利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活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活用现象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可以说,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词语的活用。根据笔者从教十多年的经验,在文言文翻译中,出现失误最多的就是当句子中出现了词语活用的时候,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没能够真正理解这种词类间的活用现象。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1.“公将鼓之”中的“鼓”。(《曹刿论战》·左丘明)
    2.“一狼洞其中”中的“洞”。(《狼》·蒲松龄)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愚公移山》·列子)
    句1中的“鼓”本是个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是“击鼓”的意思;句2中的名词“洞”,在句中也作动词用,是“打洞”的意思;而句3中的名词“箕畚”,在句中却被用作了状语,应理解为“用箕畚”。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是极容易出错的。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用白话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词语活用的现象,因为词语活用现象并非文言文的专利。如我们的校园里往往都会有一条这样的标语:“人人动手,清洁我们的校园。”这里的“清洁”一词,应理解成“使……清洁”,是典型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再看人教版教材的课文《社戏》中的一句话:“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句话中的“朦胧”一词也是典型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而且正是这种活用造就了语言生动的美和文章意境的美。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某一类具体的词语活用的语言现象后,再去把握文言文中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也就变得有章可循了。
    二、利用现代汉语中的偏意复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偏意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语偏意现象也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谓偏意词是指这样一种类型的词:它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但整个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构词的陪衬作用。由于初学文言文者对偏意词的这种特性缺乏认识,常常把两个词素同等对待、同时翻译,所以经常出现误译的情况,于是便曲解了文章原意,有时甚至与原文要表达的含义背道而驰。
    我们还是先看一些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几个例子吧:
    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我们知道:句1中的“女郎”,是由“女”和“郎”构成的偏意词,只取“女”意,“郎”只起一个音节陪衬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句2中的“异同”,只取“异”意。句3中的“去留”,只取“去”意。既然只取一个词的意思,那为什么非要用两个词呢?原来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节奏感和音乐美的,他们使用偏意词,是为了使语句结构完整、语气舒缓和谐,或是为了适应诗文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以增强诗文朗读上的美感。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又何尝没有偏义复词呢?如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国家”“人物”等都是偏义复词,其虽是两个语素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意义消失,只在构词上起陪衬作用。“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再如动词“忘记”“死活”,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也是偏向一方的。熟悉了现代汉语中的偏意现象,再去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偏意就容易多了。
    三、利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帮助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
    成语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成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古文中相承沿用下来的,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反复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可以说,成语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间一脉相承的血脉联系。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而成语中的某些重点字词的意思与文言文中的某些重点字词的意思可以说丝毫未变,它们简直就是文言文的生命在汉代汉语中延续的证明。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走马观花”中的“走”与“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
    2.“悬梁刺股”中的“股”与“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中的“股”,都是“大腿”的意思。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与“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中的“已”都是“停止”的意思。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成语中的重点词的词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当然反过来也是可以的)。
    总而言之,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汉语虽经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但其间的血脉联系不会断。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用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中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文言现象,从而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现代职业教育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