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熟语理解与翻译探究

2015-06-27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热点导读】:现代汉语的“体”概念  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熟语理解翻译探究 w w w . . n e t
    国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熟语进行广泛的研究,如Katz&Postal(1963)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研究熟语的语法形式结构;Nunberg,Sag&Wasow在句法模式中对熟语进行详细的探讨,但却忽视了熟语的常规性和比喻性。Gibbs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熟语的概念隐喻假设,探讨了熟语的常规性和比喻性;国外另外一个研究焦点集中于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熟语的处理和理解。而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王德春,孙维张为代表的学者对熟语的语义、意义和结构的修辞方向展开研讨,同时期还有马国凡和刘洁修对熟语的形成和源流方面的意义进行过研究。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马国凡、王德春对熟语运用和人文性发展进行的讨论最为突出。随后,张辉提出了熟语研究的新视角,确定了基于认知语义学的熟语分析框架,把隐喻、转喻与概念整合纳入统一的框架。
    综上所述,国外多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注重对熟语理解和处理的研究,很少从认知的角度探究熟语的构建和不同文化语境下熟语的翻译。国内对熟语研究,多是对其分类和性质的讨论,关注熟语意义的静态分析和熟语运用的探讨,较少对熟语的翻译以及熟语语义的构建过程进行动态研究。事实上,熟语的形成、构建、理解和翻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从认知的角度对熟语理解、语义构建过程和熟语翻译进行详细探究认为,只有在深入了解熟语的内在机制和熟语翻译加工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在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有效地翻译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熟语涵义。
    一、隐喻一熟语形成的内在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最基本的手段是隐喻(metonymy)。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即把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联想和想象,将要认识和表达的抽象概念(目标域)与已有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源域)相关联,通过类比、推理等来认知新思想、新概念,不断地创造新词语,由此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当来源域经过人们认知的参与被映射到目标域中时,隐喻就产生了。隐喻作为一种映现思维模式,为熟语的形成提供了手段和理据,通过长期建立起的常规关系无意识地进入人们语言,成就了部分词汇涵义,汉语熟语正是如此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汉语熟语的各类形式(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锦句等)都是概念的表达,存在众多的隐喻,体现了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理据,而这些认知思维方式体现于整个概念体系中。比如,成语“猫鼠同处/同眠”,出自《新唐书·五行志一》:“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众所周知,猫是鼠的天敌,其职责是捕捉老鼠,现在却放弃职责,与鼠同处/同眠。在此成语的概念建构中,猫映射有司,鼠映射盗贼,猫鼠同眠映射官盗的和平共处。在这两个概念域中,猫与官员,鼠与盗贼的类似与关联在不同的心理空间被一一映射,最终建构成语的隐喻涵义:上级和下级、官员和坏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隐喻已经成为人类认知、思维、行为等的基础,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如果没有隐喻的认知思维,许多汉语熟语就不会这样产生和发展。可以说,熟语的隐喻映现是连接熟语心理表征的各类信息的认知机制,这些信息相互联系,储存于长期记忆中。当我们应用熟语时,将这些认知信息与目标域所包含的概念信息合成起来,激活某些隐含的映现,从而完成对熟语意义的再构建和新认知。
    二、概念合成与熟语的理解
    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是Fauconnier&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操作模式。它包含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这两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产生第三个空间一类属空间(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两输入空间部分投射至第四个空间产生合成空间。张辉认为,在熟语理解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熟语空间和话语感知空间。不管是来源域还是目标域,熟语内部概念的形成都会在熟语使用的意义建构中发挥作用,从而形成熟语心理空间。熟语心理空间和话语感知空间具有某些对应关系,二者整合从而获得符合语境的熟语的具体意义。熟语意义的构建不是对字面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使用者通过思维活动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合成从而实现语义重构的动态过程。
    请看一则新闻评论的标题:“反腐败别成了叶公好龙”。
    在这则标题中,输入空间1即熟语空间(来源域):包括初始义:叶公表面喜欢龙,实际惧怕龙;隐喻义:叶公、龙以及叶公对龙的意图一表面好龙,实则惧怕龙。输入空间2即话语感知空间(目标域):包括内地的反腐败官员、反腐败工作等。来源域和目标域存在概念上的同一性,这些概念内容存在于类属空间(包括行为者和事物,以及行为者对这一事物的意图关系)中,各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由于类属空间的作用,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相关部分被激活、提取,实现匹对并得到压缩。叶公映射内地反腐败官员,龙映射反腐败工作。这样,行为者的意图关系被突显,最终形成了合成空间一内地官员表面喜欢,实则惧怕反腐败工作。在解读这个成语时,我们通过整合以上几个心理空间完成了对它的意义建构。这则新闻标题一针见血地刻画出了当地官员的真实心态一表面喜欢实则惧怕反腐败工作。
    三、熟语的心理表征和熟语语义、翻译加工的影响因素
    1.熟语的心理表征
    根据Vega—Morene的观点,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储存在大脑中的熟语包含语言的、逻辑的和百科的三种信息。例如“塞翁失马”在我们的心理词库中可以表征为:
    语言信息:主谓型/音位特征
    逻辑信息:与失之东隅、因祸得福等这些概念有推理性的联系
    百科信息:包括该熟语所涉及的语源信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
    熟语包括以框架为形式的信息并为这些框架提供了直接的联系。如“塞翁失马”包括塞翁失马的系列行为框架、心理框架等信息;还包括关于“塞翁失马”常规场境的文化和个人的信息和其语源信息等等。在理解熟语时,哪些信息具有较高的可及性取决于熟悉程度、使用频率和语境等因素。
    2.熟语语义、翻译加工的影响因素
    熟语的熟悉度对熟语语义、翻译加工影响较大,熟悉度对语义加工、翻译的影响是个人经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经验上对个人来说有可能对出现得频率高的熟语意义不熟悉,却对出现的频率不高的熟语意义较熟悉。Gio-ra研究发现,不管在何种语境下,突显的熟语总是在非字面义上被加工,不熟悉的熟语总是在字面义上被加工。熟语熟悉度不仅对熟语语义加工施加影响,对熟语互译更是如此。这一点也得到国内学者张瑜等证实:熟悉熟语形成的心理空间与启动句之间存在重新分析和语义整合;对于不熟悉的成语,听读者无法形成信息层次表征或心理空间。因此,无法进行语义整合等相关的认知操作,更不用说对熟语进行翻译加工。除了熟语的熟悉度对熟语语义、翻译加工影响以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字面义程度和语义透明度、语境效应和使用频率等等。
    因此,在理解熟语时,该熟语的熟悉程度、使用频率和语境等因素会激活这种隐含的隐喻映现,使我们对熟语的理解和认知得以深化。也只有在对熟语理解和认知得以深化的基础上,译者才能对汉英熟语进行成功有效的翻译。
    四、关联一顺应翻译模式和汉英熟语的翻译
    1,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Gutt(1991)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依据关联性,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推理的过程。Gutt指出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译文中是否能够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和寻求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自此,许多学者开始将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关联理论则偏重于理论的解释,但描述的充分性十分不足Et4161。而Versehueren(1987)提出的顺应理论对语言结构和语境的描述十分具体、充分,但缺乏应有的解释高度和深度。唯有将两种理论有机结合,让其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才可能克服其单独应用之片面性与不足,才可能对汉英熟语翻译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对包括翻译在内的话语交际的研究中,关联—顺应模式应运而生(参看杨萍,廖巧云。此模式从认知关联的高度解释了顺应的机制,具有坚实的认知心理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关联一顺应翻译模式认为,翻译是译者关联顺应翻译语境的选择性活动,即对原语与译语翻译语境的关联顺应。在此模式下,译者在准确认知作者的交际意图后,以译文读者的认知、文化模式分别跟作者与读者进行跨文化交际,而且译者调动自己所有的认知图式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原文的认知、文化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以及在目标语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
    2.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与汉英熟语翻译
    根据关联、顺应理论之观点,翻译行为具有多种选择组合的性质,译者的语言使用选择是对翻译环境程度的选择,是多维度的关联顺应与文化语境顺应的选择。同时翻译也是一种依据关联—顺应原则,在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自从Venuti L'Sl于1995年提出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来,对于熟语的翻译究竟采用哪种策略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译者应从寻找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中求得原语与译语的间接等值,寻求译文语效的最佳关联。为了保证、促进作者与读者间交际的成功,译者必须根据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对原作进行动态的顺应性解读,灵活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实现译文交际的最佳关联。下面从文化语境要素闭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汉语熟语英译的关联顺应性分别加以探讨。
    (1)蕴含历史文化熟语的关联顺应性翻译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由于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原语与目的语问的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文化缺省”。翻译中如果译者不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译文读者将难以产生与其类似的文化图式或脚本,当然不可能理解其中的语义疑团,对此,译者可以通过注释或增添解释性说明来补足原文的文化信息。汉语的部分熟语,如历史典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理据和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对于此类熟语,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语中的“异质”和文化特色。如“班门弄斧”,如果直译为:Dis

w w w . . n e t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