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

“缺憾”与“小而全”的教学对话

2014-03-19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缺憾”与“小而全”的教学对话

      每谈论一节好课的标准,各路教育专家总是以“完美无缺”作为一节好课的代名词。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作业辅导、教育技术应用诸方面进行细致的推敲,将每一节课的45分钟进行分解,甚至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进行计算,使得上课的教师不敢怠慢,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在一节课内淋漓尽致地显现,并确保教学环节滴水不漏。这种“小而全”的授课方式,其实是我们课堂教学发展的一大误区。

    从教学形式上来看,“小而全”的课都是教师“尽心尽责”做出来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经过一丝不苟的推敲,以保证所有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语言、方式无可挑剔。但教师这样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完整地搬给学生,就缺少应有的互动,缺少教学的自然美和应有的情趣,给学生留下的除了答案就是形式,这对学生的学业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正面影响。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小而全”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论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还是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总是想方设法“配合”老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密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丧失了应有的学习选择权利,对知识也是囫囵吞枣。而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表演水平,也忽视了教学的服务对象的要求和效果。

    从教学思想上来看,“小而全”使师生的教学思想趋于单一化。对于一节所谓的“好课”,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总是大力推介,使得广大教师对“好课”有了“标准”,致使同一节课只有单一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师生主体、不同的文化底蕴,却有相同的教学模式,这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无疑是桎梏。

    “缺憾”是相对于“小而全”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老师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没有用先进的电教仪器参与教学表演。仔细品位一节留下点“缺憾”的课,这里面既有教师教学的主观因素,也有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缺憾。面对新课程,该怎么去定位一节留有缺憾的课,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的问题。

    留有“缺憾”,是一堂自然的课。如果不经过精确计算,没有一个教师或教育专家能将一节课时间与教学环节卡得那么准。留下缺憾,这是师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教学效果,它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教育空间进行大胆遐想,填补老师课堂教学的缺憾,增加更多的教育锻炼机会。

    留有“缺憾”,是课程的真实写照。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和交流。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使得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是无法用时间或形式去衡量的,必须从教学实际效果出发,使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切实处理好知识点、面的联系,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空间,提高实际学习效益。

    留有“缺憾”,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有了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根据学科的学习要求,合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学习思想予以交流与沟通,推动课堂教学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留有“缺憾”,使得教师的教学技能得以发展。教师的自由教育实践,使自己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解,确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为优化。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进行有效的教育反思,有利于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留有“缺憾”,有利于教师形成积极的教师期望。由于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因素、教学观点和教学态度上的个性化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期望的敏感性差异等因素,致使教师期望的实现过程相当复杂。因此,必须给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发展空间,推动教师期望的实现。

    所以笔者认为,对一节好课的界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老师即使只用一支粉笔,但与学生能进行非常有效而又愉悦的45分钟的教学对话,也是一堂好课。比那些只考虑电教仪器全部用上、分秒不差的课要好得多。

相关文章:
  • 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实践分析
  • 3 如何合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4 浅谈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5 自行车就是一本有趣的物理“教材”
  • 6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 7 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8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 9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 10 谈中学物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看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