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回顾与反思
??在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过程中,有一个闪耀的"亮点"映入我们台四小教师的视野,那就是这一轮课程改革要增设一门新的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对于这个耀眼的"亮点"我们十分关注。在学习与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个"亮点",对教书育人来说,我们又多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分科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渠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我们还发现,这个"亮点",在育人模式方面,要求我们要有新的转变,那就是,从单纯结论性教育向过程性教育转变。
可以说,实施这一全新的课程,对我们学校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的成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既是一个新的机遇,也是一次新的挑战。
最近,我们请了几位老师对我校近年来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作了回顾与反思:
??一、缘何情有独钟,只因不谋而合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们学校不仅十分关注,而且情有独钟。
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蕴含的性质、特点,所展示的理念、目标和我们学校《绿心工程》所依据的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所做出的价值选择是不谋而合的。
我们学校实施的《绿心工程》高扬的是"三爱"(即"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大旗,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正是基于"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自《纲要》解读 以下同)这一基本理念的;
我们学校实施的《绿心工程》,是以"注重完善孩子人格,充分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长大"作为自己的育人目标与价值取向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引自 同上),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引自 同上);
二者的追求是多么地一致,二者的信念又是多么地合拍呀!正是这种不谋而合,让我们的《绿心工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并从学校与社区的现有的教育资源出发,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我们先后开发了"白马河水质调查""大庙山文化探幽","与福州古桥、新桥亲密接触""榕树来历"等;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方面,我们先后开发了"延平棚屋区改造建议""中亭街历史与今天""餐桌污染调查"等;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们先后开发了"我与地球对话"(网上的环保行动),班级及个人的网页制作等。这些作为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育目标方面都发挥了分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学校实施《绿心工程》的第一个年头,可以说,那时还只是小打小闹,以致有的专家担心我们的《绿心工程》会变成假、大、空的工程。现在好了,我们《绿心工程》有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课程作为载体与依托,实施起来也更扎实,更有内涵了。
??二、面对诸多困难,选择迎难而上
我们在校本培训中认识到,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它既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一类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鉴于此,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然而,两年了,这个必修课在许多地方至今并没有真正修起来。这里既有认识的,能力的,也有体制的,行政的等主客观方面多种原因。可以说,要把这门课程真正修起来确实困难不少。
面对诸多困难,我们的选择是迎难而上。如何对待困难,在这里既不多谈我们的认识,也不多谈我们的态度,着重谈谈我们克服这些困难的策略。
一是时间问题:时间问题就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去那里挤?眼下,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安排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我们向教务处要课时,教务处叫苦连天。怎么办?我们同时并用了"化零为整"与"化整为零"的两个策略。
所谓"化零为整",我们把原来仅在教室里上劳动课等课时,集中起来,放在星期四下午,作为相对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这就保证了在这段时间里,各班同学都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或在校内,或走出校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果要开展较大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就对原有固定课时进行调整,即把几个星期四下午的时间合起来,以集中使用。
所谓"化整为零",即有些活动不需要固定的完整的时间,如,白马河水质取样,只要由家住河边的学生,在放学时顺路采集。
关于时间问题,我们学校还重视利用假期组织孩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假期不是学习的中断,更不是学习的终止。假期应当是学习在新形式,新条件下的继续。特别是寒暑期这样长假,不仅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而且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多得的好时机。我们学校去年寒假就以春节文化为主题,今年暑假又以"回报母爱"为主题,先后两次布置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作业。实践已经证明,其效果是显著的。当然,这个作业的完成,我们借助了家长的力量。许多作业都是孩子与家长合作完成的。
二是空间问题:空间问题实质上就是课程资源问题。即上哪儿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有内容?我们总不能只在校园内甚至教室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吧!应当说,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校外,在社区。前年,我们学校就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定了一个大题目:《闽江的百年故事,千年诉说》。我们带全校孩子参观了就在我们学校附近的闽江(北)公园的福州历史文化长廊。这个参观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对自己故乡环境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等状况有了初略的宏观的了解,并进而引发孩子对家乡山山水水详尽的微观的探究。我们希望通过了解与探究能达到"让福州的孩子了解福州,用孩子的视角观察福州,用孩子的想法来设计福州"的目标。开发这一课程资源,我们的策略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即从校旁流过到白马河开始,再向闽江以至更远的大海延伸;从校门口的大庙山出发,再向城内的三山,以至更高的石鼓名山拓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空间这个概念还有了新的看法。记得,我们开设的第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与地球对话》。并由六年段四个班分工就四个问题(略),分别与地球对话。开始,有的老师担心,小孩子还小怎么与大地球对话。实践证明,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这个担心是忘了自己已经处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地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孩子们通过上网与地球对话是很成功的。参加对话的孩子已经毕业两年了,记录他们与地球对话的主页,至今还链接在学校的网站上。
走出校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安全问题。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考验,因为这是对理想与信念的考验。"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别无选择: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绝不因噎废食。否则什么事都不要干,都不能干。
三是评价问题:用什么体现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长?用考试分数?那是不行的,因为分数是不能反映孩子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也作了初步探索。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在评价观上应当是整体的,即既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又要看学生活动的产品;其次是价值取向应当是多元的,即可以有多个标准,而不是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讲,就是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解决有多种的方案;再次就是要强调过程,而不是过于在意结果,有的结果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孩子所获得的教训同样是宝贵的,在评价中照样要得到肯定。传统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对没有可比性的不同个体进行甄别,分个三六九,比个你高我低。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有极大的危害性。
基于上述的评价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学校坚决摒弃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我们不仅注意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表现,而且主张用展示孩子作品的方式进行评价。去年寒假综合实践活动,各班在开学初,收到了孩子们众多作品,有实践报告的,有图文并茂展板的,有实物模型的,我们把这些作品公开展出,让作者在别人肯定的目光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观者在分享别人成果中,得到学习。这就是一种让人人都有成就感的全新的评价观。当然,这方面的探索我们还刚刚开始。最大的困扰莫过于"以分取人"的评价制度。
??三、虽无累累硕果,还是初尝甜头
尽管我们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只是象征性的,更谈不上什么累累硕果,然而初步的尝试,还是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1,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受益了。
这里让我们先看一些案例。
案例一:参加棚屋区改造调查活动的XXX同学,经过一幢旧屋时,发现一个水龙头坏了,水一直流,他不忍心,就顺手找到地上的破报子,用其把水堵上;回去后,他依然放心不下,第二天,他带上家里的破布,经过旧屋时,果然破报子被水冲了,他就用破布把其堵住;第三天他与妈妈一起经过旧屋时,发现破布并没有完全把水堵住,这次他与妈妈下了决心,找了木棒把其牢牢地塞住。
案例二:家住白马河畔,参加"白马河水质调查"的XXX同学,连续三个月坚持观察河面的漂浮物的类型和数量,并作了详细记录。
案例三:"一位平时特捣蛋,学习又差的XX同学,这一次\'三桥 \'全景的拍摄就是由他完成的,他\'急中生智\'躲过保安的视线爬到电信大楼的顶楼才拍摄到的,那天下起雨,他全身淋透了,可他高兴极了,因为他组上的成员都夸他有\'敬业\'精神!"
案例四:参加福州西湖水况调查的XXX同学,扮演的是小记者角色。他想,当记者要有采访机,没有采访机怎么办?他就利用妈妈给他买的英语复读机并插上借来的话筒,组合而成。到西湖后,他大模大样地背上这个自制的采访机,向西湖园林局工作人员发问了。
案例五:参加去年我校与环保局联合开展的纪念"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的XX同学,从班主任手上认养了一只未断奶就失去"妈妈"的小猫。可怜的小猫在XX同学精心喂养,呵护有加的"哺育"下,不仅救活了,而且长的又肥又壮,今年,同学选他当"三爱"标兵。可昔日这个同学还是该班经常出事的"麻烦生"呀!
……
不多举了,这些信手拈来的案例似乎能告诉我们,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解放了孩子的双手,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健康的成长。可以这样说,孩子们社会责任感的激发,潜能的开发,光靠课堂说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综合实践活动才是孩子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2,让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了。
一个老师告诉我,如果没有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凭着我们已有的师范专业的学习基础,加上现在的学历教育(已经本科),应付分科教学是没问题的,即使需要开一两节作秀式的观摩课也能"混"得过去。然而,现在要开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们"晕"了。如果没有终身教育的强烈愿望,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尹秀玲老师分娩返校后,学校让她接任一个拥有"四大金刚"的"差"班,她感到"孬运",其他老师也寄予她以同情,有的老师还说:有你的好戏看了。好在尹老师也是我校《绿心工程》课题组成员。她经常与大家一起进行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她是负责"榕树来历"这一课程的,在这项综合实践活动中,她有意识地让"四大金刚"各自扮演合适的"角色",各自找到合适的位置,结果奇迹发生了。这些原本麻烦的孩子,由于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个个都"乖"了。不仅实践活动"乖"了,在受到表扬,获得自信后,这些孩子文化课学习也"乖"了。在一次校本研究会上,尹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四大金刚"给我带来与其是麻烦,不如说是机遇。因为,正是这些孩子的浪子回头,让我写了十多篇教育笔记。好几篇还在"中国教育曙光网"上作为征文发表呢。
是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造就了孩子,而且也成就了老师。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题促使老师们对校本研究投入了更大的热情。
现在,在我们台四小,"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作自我的教育反思,写自己的教育笔记"已经成了教师普遍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堂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们能公开发表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文章也与日俱增。许多教师从中体验到自己生存方式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的愉悦,更感受到从事小学基础教育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
3,让学校校本化建设发展了。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中,我们得到了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与具体指导。专家们走出院部,来到我们中间,与我们面对面的对话。他们不仅给我们送来了新理念,新精神,让我们很快地认识了新课程的本质,而且亲自蹲点,对我们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予以深切的现实关怀。课程中心张俊峰老师的大作《校本课程开发的小学实践》就是以我们台四小为例撰写的。最近,我们还得知。因许多实验区教师反映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不好上课,教育部委托福建省教育出版社和福建师大课程研究中心联合编写教材。他们决定将我们台四小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并吸收部份教师参与编写。还让我们新学期先试行使用该教材。这个消息对我们不仅是鼓舞,更是鞭策。
以校为本,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正是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才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化建设。它使我们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向我们发出了挑战,更给予我们发展的机遇。
新学年,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这一亮点,积极进行人本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学校文化重建,努力使我们台四小成为具有新精神,新理念,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