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致信市长谈环保引争议
新闻
日前,深圳莲花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向深圳市市长李鸿忠写信建议“治理深圳环境污染,必须重视垃圾分类”,这也是继南山实验学校、前海小学学生之后第三拨给李鸿忠市长写信的学生。
此事见诸报端后,在肯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有人对此现象提出了异议,建议正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明白社会是法治而非人治的道理,也不应宣传、鼓励学生给市长写信。
观点
不要给孩子们以错觉
应该说,孩子们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建议致信有关领导,一开始都是怀着纯洁质朴感情的。但每次当他们把信发出以后,媒体与社会却常常只会对其“致信领导”这一表层现象加以关注和赞扬。这就难免会使孩子们陶醉于所得到的表扬与掌声,难免会使他们只关注“写信”这一表面方式而忽视其初衷与根本目的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市长”比“市场”管用的“理念”也难免会在不知不觉中侵入孩子们心胸。
今天的社会对孩子们已逐渐宽容:能大胆表达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会获得大人们的好评,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会得到社会的称赞。但越是这样,我们越希望成年人能够对孩子们加以引导,不要给他们错觉,仅仅把眼睛盯住过于表象的东西。
北京青年报
法制社会还是“法治”
孩子思考问题要,这是好事;写信提出见解,也是好事。但让人不无忧虑的是:为什么他们热衷于将信写给市长?为什么不见老师、家长对这种行为提出异议?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主要是因为市长管起来,比较有用。”莲花中学学生的回答,叫人惊诧!
反映问题、处理事务不是依照法定程序而为,而是寻找捷径,绕过相关部门,将问题直接诉诸党政一把手,指望通过行政长官的指令促成解决。
成人办事的如是“陋规”,因其人治的鬼魅而遭到唾弃,不料竟在孩子的意识里得以“继承发扬”!长此以往,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不可能认识到此番举动的潜在问题,引导的责任落在老师和家长的身上。
在写信给市长这件事上,老师本可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学生如何依法办事、依程序办事。可惜,肩负素质教育重任的老师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默许和肯定。而家长也没能这么做,他们甚至为子女的举动进行辩解,“能在学习之余思考问题难能可贵值得鼓励”,“他们分不清哪个部门该管哪件事”。如此默许和鼓励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长大成人后处理事务,难保不会“依葫芦画瓢”。
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在孩子写信给市长事件表现出来的默许,更深层地揭露出人治潜规则的“生命力”。如今我们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百姓在权利被侵害后习惯找领导,领导也喜欢批示,再加上媒体的渲染,更强化了百姓对信访的热衷。
然而在法治社会,通过信访等渠道,借助领导关怀解决问题,只能是一种辅助补充手段。
南方日报
未成年人致信领导有何妨
对于此现象,异议者多虑了。未成年人本性纯良,他们给市长、省长以至给中央领导写信,无论事先是否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鼓励,或者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暗示(以孩子的身份给领导写信,容易得到关注),最根本的目的其实不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在于体验一种表达意见的过程,接受一种参与社会的训练。
孩子给领导写信,会不会使他们产生“市长比市场管用”、“人治比法治管用”的错觉,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笔者认为未必。
孩子给领导写信本身没有过错,要避免他们受到上述错觉的影响,需要包括市长在内的所有成年人做出艰苦努力,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社会的实际成果,告诉孩子市长和市场分工不同,市长不一定比市场更管用,以及法治终将取代人治的道理。
未成年人给市长写信,与成年人给市长写信,其行为本身并无根本不同,都是行使公民表达权和建议权的一种正当形式。
成年人致信领导也有引起轰动的,但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物以稀为贵。有的孩子给领导写信,由于事件特殊,可能会被媒体报道,但更关键的还要看收信人的态度。
笔者以为,领导应当认真对待孩子的来信,珍视孩子的信任,有时也不妨亲自回信。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当看到自己或其他同龄人给领导致信并非总能收到奇效时,对于公民表达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关系,他们就会逐渐建立起一些珍贵的感性认识。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