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完成这三项任务,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亲近。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勇于取掉罩在自己头上的神秘光环,不恃才自傲,不盛气凌人,不哗众取宠。要走下讲台来,平和自然地和学生“共同学心”,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体察学生的困难,并及时启发诱导,共同讨论释疑。这样,整个课堂便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我们曾观看过特级教师靳家彦的教学实况录像,也曾观摩过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的课堂教学,都被他们执教的课堂中充溢的民主气氛所深深折服。他们的课堂犹如一首诗,小桥流水,恬静而温馨;又犹如一幅国画,青山绿水,恬静而致远。师生融为一体,关系是那样融洽,配合是那样默契。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做和学生共同爬山的伙伴,而不要做站在山头摇旗呐喊的旗手。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目中才真正有了“人”,师生之间才能产生一种“亲和力”。
二、课堂与生活的关系要“近”
初中语文现行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教师在利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应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先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平时我们怎样看云识天气?有哪些经验?想不想把这些经验进一步总结出来?”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整节课气氛活跃,效果良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目中有人,而且要有人的生活,要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要“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材和教师都必须为学生服务才能体现出他们存在的价值。那么,教师如何体现出服务于学生的思想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善于把教材和学生的关系拉近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和学写作文结合起来,改变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名家的文章在天上,我们的文章在地下,学习课文只是为了欣赏,不是为了指导写作”的错误想法。教师要大胆地将课文当作指导写作的东方来教。其次,要把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结合起来,以鲜明的形象教育学生,以丰富的感情熏陶学生,从学生的心灵深处点燃起思想感情的火花,最终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道德认识潜移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达到发展人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目中不仅要有人的生活,而且还要有人的思想和人的发展。
四、学生和知识点的关系要“新”
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对本课新知识点的掌握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示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常学常新。如,我在教完《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后,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按空间顺序来组织和安排材料呢?”当时,就有许多学生急于翻阅后面的几篇课文。这样学生感到跳了一下,吃到了一个桃子,上面还有更大更红的桃子,只有跳得更高才能吃得着。及时给学生提示新的知识点,不仅抑制了优生的骄傲情绪,而且削除了学困生的畏难情绪,也消灭了中等生的懒惰情绪,真正把学生带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佳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而且要及时补充人发展所需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