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外实验是保障物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对物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随处可见,为此,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见证物理的奥妙,学习物理知识,更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物理教学的距离。以初中物理教学作为主体,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外实验的必要性以及运用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课外实验;自主学习;换位思考
实验教学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并了解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规律,让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物理问题时有更好的处理能力。同时课外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初中物理教学实施课外实验的必要性
1.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更易理解
课外实验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进行物理教学时,在教师的带领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外实验当中,可以使每一位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如果教师仅以口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一方面加大了学生对物理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物理的趣味性也无法得到良好的体现。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物理相关知识,而对物理现象并不能做到真正理解。而课外实验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理解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能从中感受到趣味性,提升物理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效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不断改变,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提高物理学习成绩为目的,将物理教学方式转向多样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外实验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物理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探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外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通过换位思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往往表现得比较强硬,没有将自身作为学习主导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独自一人在讲台上进行物理实验,学生仅作为观众观看教师操作,极少有亲自上手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称之为引导,完全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如果这种物理教学方式继续延续下去,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知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遏制。
在进行物理课外实验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物理实验。学生操作步骤与方法存在不当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教师要以辅助者的身份对错误进行矫正,保障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独立完成实验。有些课外实验比较复杂,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在学生面前用正确的方式操作一遍,并强调实验的重点,然后先让平常物理实验操作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验的成功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自信和想挑战的冲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进行分步设问,为学生在实验中梳理出思考方向。比如教学“摩擦力”时,教师可以用三种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方法1:取一块光滑的木板作为实验道具,让学生用一只手,手心向下按住木板,然后上下移动,同时提问:“摩擦力是如何形成的?摩擦力的形成与方向有怎样的联系?”方法2:让学生从单手换成双手,双手掌心向下摁住木板,上下移动并逐步加快移动速度,让学生思考摩擦力与重量及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3:在木板上放置一块布,使其平铺在木板上,然后将双手掌心向下摁在布上进行上下移动,同时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还受什么因素影响?”这三种方法的实验并不需要过多的器材,实验方法也非常简单,但是却可以有效地将摩擦力的核心问题体现出来。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理解摩擦力,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印象。
2.多做课外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充分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利用起来,无形中实现物理课外教学,使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渠道更为丰富,,这也是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教师在闲暇之余可以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接触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机会,让学生去关注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几乎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课外实验的氛围轻松欢愉,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建立与兴趣的养成,最终从课外实验中获取充盈扎实的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巩玲.探析课外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12):37-38.
[2]孙凤明.课外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界,2014(20):145.